The WWF is run at a local level by the following offices...
- WWF Global
- Adria
- Argentina
- Armenia
- AsiaPacific
- Australia
- Austria
- Azerbaijan
- Belgium
- Bhutan
- Bolivia
- Borneo
- Brazil
- Bulgaria
- Cambodia
- Cameroon
- Canada
- Caucasus
- Central African Republic
- Central America
- Chile
- China
- Colombia
- Croatia
- 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
- Denmark
- Ecuador
- European Policy Office
- Finland
米埔及后海灣濕地的綜合保育概念
© WWF-Hong Kong
擴展米埔及內后海灣拉姆薩爾濕地
為回應香港特區政府於2021年10月發表的《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中「實施創造環境容量的積極保育政策」的重點行動方向,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建議擴展目前的拉姆薩爾濕地邊界,以覆蓋三個建議興建的濕地保育公園、香港濕地公園及其擴展部分、尖鼻咀/流浮山/白泥海岸保護公園和海濱長廊以及塱原自然生態公園,創建一個沿后海灣海岸的濕地景觀。
此擴展工作不但能在本地、國家及國際層面上,反映香港特區政府對濕地保育的承諾,還可以藉此制定一個包含全面的規劃、執行以及協調各持分者工作的濕地管理政策和方案。通過適當的管理,此政策還可有助於緩解氣候變化,以及加強沿海地區和內陸的基建設施和社區抵禦氣候變化危機的能力。
此擴展工作不但能在本地、國家及國際層面上,反映香港特區政府對濕地保育的承諾,還可以藉此制定一個包含全面的規劃、執行以及協調各持分者工作的濕地管理政策和方案。通過適當的管理,此政策還可有助於緩解氣候變化,以及加強沿海地區和內陸的基建設施和社區抵禦氣候變化危機的能力。
「南基圍,北魚塘」
由於基圍的鳥類多樣性比魚塘的多,我們建議復修位於甩洲、南生圍、豐樂圍和尖鼻咀的魚塘成為基圍,並採取綜合管理策略。通過水閘,后海灣仍然可與這四個地方連通。另一方面,我們建議位於東北面的魚塘仍然保留作塘魚養殖,令基圍和魚塘可以相輔相成,為水鳥提供多樣的生境。日後在魚塘和基圍的管理上,本地社區將會擔當一個重要的角色。


創建「水獺生態走廊」
為方便歐亞水獺(Lutra lutra)在內后海灣活動,我們建議建設一條水獺無障礙通道。由於歐亞水獺在中國的數量劇減以及分佈地減少,目前牠們是中國的瀕危品種。在香港,牠們是一種只於內后海灣出沒的受保育關注品種,而香港亦是華南地區仍然記錄到水獺的少數地點之一。水獺可以長距離遷移,因此只要有合適的生境以及保持生境之間的連貫性,例如建設一些水獺友善的水道,牠們便可以使用整個內后海灣地區,往來米埔自然保護區及三個濕地保育公園之間。


濕地保育典範
米埔及內后海灣拉姆薩爾濕地在保育、教育及持份者參與工作方面成效顯著,已成為EAAF上其他濕地,特別是中國內地的濕地的典範。通過分享「創造環境容量的積極保育政策」的全面保育策略及措施,可以啟發其他濕地進行保育工作。在規劃和執行保育政䇿時多跟深圳甚至大灣區溝通和討論,保育成效定能事半功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