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想搜索什麼?

Our News

世界自然基金會再添新「保育員」,米埔自然保護區擴展水牛放牧淡水生境管理

在過去六年,水牛放牧被確認為管理米埔自然保護區淡水生境的有效方法。在漁農自然護理署(漁護署)的支持下,世界自然基金會進一步擴展區内的放牧範圍,於今年夏天引入多一頭水牛。WWF希望擴大此獨特的生態環境,以吸引更多濕地物種在此覓食及棲息。

在過去六年,水牛放牧被確認為管理米埔自然保護區淡水生境的有效方法。在漁農自然護理署(漁護署)的支持下,世界自然基金會進一步擴展區内的放牧範圍,於今年夏天引入多一頭水牛。WWF希望擴大此獨特的生態環境,以吸引更多濕地物種在此覓食及棲息。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生境管理及監察經理柯祖毅介紹此濕地新「成員」表示:「新水牛是一隻十歲大的亞洲雄性水牛。牠會以保護區新任『保育員』的身份與現時兩頭水牛『小米』和『禾木』緊密合作,為保育濕地出一分力。」新水牛是一頭來自錦田的野生水牛,抵達米埔之前,漁護署獸醫已為牠進行絕育手術。

WWF早於2006年開始推行水牛濕地管理試驗計劃,研究水牛放牧為淡水生境所帶來的好處。本會分別於2006年和2009年引入了「小米」及「禾木」,讓牠們在保護區内的淡水魚塘生活。研究數據顯示,兩隻水牛的存在,及其簡單的日常活動,例如踐踏泥地,在泥地打滾和咀嚼雜草等,已經為1.8公頃的濕地生境在生態上帶來益處,比以人工方法管理所營造的生境更爲理想。

根據最新公布的研究報告,2009年增添第二頭水牛可減低生長在淡水塘壆上植物的高度,比起只有一頭水牛,兩頭水牛可締造更廣闊的濕地環境,令該範圍濕地吸引更多不同種類的水鳥。冬季期間,每公頃的平均水鳥數量,更是一頭水牛放牧時的兩倍。在較短的植物及水牛足印所製造的水坑和沼澤均發現赤頸鴨,針尾鴨和蒼鷺等品種的蹤影。很多鳥類品種都選擇在被放牧過的草地覓食及棲息,當中包括鷺鳥,椋鳥和野鴨等。而普通燕鴴、鳳頭麥雞和黑臉琵鷺更是在增添第二頭水牛後才錄得,推算出牠們也是受放牧過的濕地環境所吸引。

此令人鼓舞的研究結果促使本會擴展水牛放牧計劃。在漁護署的資助下,世界自然基金會在保護區南部一帶的淡水塘擴建圍欄,以迎接新水牛的到來。本會期望於未來十二個月繼續引入水牛,在15.6公頃以圍欄包圍的放牧區內,由至少五頭水牛協助管理濕地。

柯祖毅補充:「另一部份的新牛欄設於主要的訪客路綫旁,鄰近教育中心,方便參加公衆導賞團的市民參觀。本會希望藉此加強公眾對水牛的認識,讓他們了解水牛對濕地作出的貢獻。」

「我們特別感謝漁護署的牛隊提供協助,讓水牛安全抵達米埔。新水牛充滿個性,自上星期抵達後,已在短時間内適應新環境。不過,牠仍未有名字,WWF歡迎市民提供建議。」柯祖毅續稱。

世界自然基金會正為新水牛進行命名比賽。公衆可以在網上提交建議,截止日期為2012年9月28日中午12時正。命名比賽的勝出者將有機會與三位親友免費參加本會一年一度的籌款活動「步走大自然2012」,與保護區「保育員」見面!詳情請見wwf.org.hk/walkfornature/buffalo

有關最新水牛報告的全文,可於世界自然基金會網頁下載:http://www.wwf.org.hk/whatwedo/conservation/wetlands/managemaipo/researchprogramme/wwfreportplans/

Share This!

Help us spread the 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