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日起禁拖網捕魚 海魚數量可望回升二至三成 WWF建議漁民轉型生態旅遊



發表日期 31 December 2012
摻繒,是香港最常見的拖網漁船
© Alan Leung/WWF-Hong Kong
由2012年12月31日起,禁止在本港水域拖網捕魚的法例正式生效。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自2005年起致力提倡禁止拖網捕魚,對法例明日終於正式落實深表欣慰,同時亦讚揚政府過去積極推動此海洋保育政策。研究顯示法例可以有效恢復本港海洋生態,令到海斑、黃花魚等海魚數目,可望在五年內增加最少二至三成。本會建議政府應盡量協助受影響的漁民轉型發展海上生態旅遊,同時盡快採納「海洋空間規劃」,令海上資源得以適當保護和應用,從而達致生態及發展平衡的長遠目標。

拖網捕魚的過程令各類海洋生物被「一網打盡」,同時亦對海床上的生態做成干擾和破壞,為本港海洋生態的健康構成極大影響,成為本港漁業資源枯竭的主因之一。而禁止拖網捕魚將可以對漁業界、海洋環境以及公眾三方面帶來正面影響,包括令海洋生態系統得以恢復,令魷魚和墨魚數量可望在五年內增加40%,珊瑚魚數量可增加10至20%,而體形較大的魚類,例如紅衫魚和黃花魚的數量,更可大幅上升30至45%(見附表)。長遠來說,漁獲增加使本港的海鮮供應數量漸趨穩定,海鮮質素將有所提升,同時公眾亦可以享受更健康的海洋環境。

對於有指法例實施後,將令漁民生計大受影響,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高級環境保護主任(海洋)李美華指出,本會已積極與受影響漁民、遊艇和潛水協會等相關持分者溝通,認為發展海上生態旅遊可以成為漁民未來出路之一,建議政府積極協助漁民轉型,盡快制定一套全面、具體的政策,並與各界合作,積極推動及發展海上生態旅遊。

世界自然基金會補充,除了過度捕魚之外,本港多個大型基建項目,包括填海工程和航運發展等亦對本港海洋生態環境造成影響,建議政府同時開展「海洋空間規劃」,一改被動及只就單一項目進行評估的模式,重新分析和有策略地分配海上的空間和資源運用,訂立海洋管理準則,定期監管以及評估海洋發展,確保海上資源得以適當保護和應用,從而達致生態平衡、經濟利好以及社會和諧的目標。
摻繒,是香港最常見的拖網漁船
© Alan Leung/WWF-Hong Kong Enlarge
政府應協助漁民轉型
© Clarus Chu/WWF-Hong Kong Enlar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