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想搜索什麼?

中學生化身菱角培育員 親身參與濕地保育工作

「看見菱角們逐漸發芽長大,令我們有一種當父母的感覺,由原本小小的菱角,發芽到如今已經長葉,沒想到BB真的長大了!」– 天主教培聖中學中四學生

今年9月,WWF邀請了三間位處元朗和天水圍、與米埔自然保護區較鄰近的中學參與全新的菱角種植計劃 ---「菱的突破」。參與學校分別是天主教培聖中學、元朗商會中學及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湯國華中學。

WWF職員到校為同學簡介計劃內容
 


「菱的突破」是WWF《濕地搖籃》計劃中「候鳥」主題下的其中一項實驗研究計劃 ,期望聚集保育人士、年輕人和企業志願者,透過親身參與菱角種植,為外型優美的候鳥 --- 水雉恢復合適的棲息地。
 

 

老師和學生們的培育之旅始於中秋節前後,他們先到街市購買菱角苗,繼而在校內培育幼苗並定期記錄植物的成長情況。當菱角浮生的葉片開展,生長至直徑約15厘米的蓮座狀時,便是時候將其移植到米埔自然保護區。
 

第一天:於校內水池放入菱角苗 ©天主教培聖中學 大概兩星期: 開始發芽
大概四星期:浮生的葉片開始形成蓮座狀 學生將菱角移植到米埔自然保護區


大熱天時,每天照料和記錄菱角生長可不是一件輕鬆的事。一起聽聽參加者在過程中遇到什麼困難:

「在9月份開始種植菱角,菱角水池的水溫度過高(攝氏38度),我們擔心可能會影響菱角的成長。我們將情況告訴老師,老師再將情況反饋給WWF。WWF利用遮光布去減低陽光照射到水池,從而真的減低了水池的溫度,令菱角可以繼續茁壯成長(發芽) 。」– 天主教培聖中學中四學生

「池水的水溫高於菱角適宜發芽的範圍。我們於是把種子放在一個小水桶內,不斷換水,(為菱角苗)維持一個穩定又適合發芽溫度。」– 元朗商會中學學生

「在種植第5個星期開始,菱角池中出現了大量的藻,綠色一大片,我們知道水中有太多藻會影響水質,妨礙菱角生長。 我們用網將藻撈起,令水質改善,讓菱角可在健康的環境中成長。」– 天主教培聖中學中四學生

 
「育苗池裡全是死水,意味著很大機會滋生蚊子和相關問題。因此我們放置了蚊帳並定期換水,盡量改善這個問題。」- 元朗商會中學學生

參加者在育苗過程中出心出力,發揮小宇宙解決不同問題,同時協助收集菱角生長期間的重要數據。這些數據有助WWF日後進行類似濕地恢復工作時,判斷使用的最佳條件、策略和方法。「菱的突破」是首個校內培育菱角苗並移植到濕地保護區的計劃,為參與學生和老師皆帶來獨一無二的體驗。讓我們聽聽他們的分享:

「未想過我們(中學生) 能為保護水雉出一分力。」– 天主教培聖中學中四學生

「活動中學到了有關菱角的知識和他們對生態的幫助,亦認識了水雉這種鳥。」– 天主教培聖中學中四學生

「我們最期待……11月可以將菱角移植到米埔。」– 天主教培聖中學中四學生

「這個計劃提供了寶貴的機會讓學生身體力行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育的工作,將所學以行動實踐。」–元朗商會中學老師
元朗商會中學師生到米埔移植成長後的菱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