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F推出最新版《海鮮選擇指引》
波士頓龍蝦首被列入「紅色—避免」類別 與鯊魚及鰻魚同類

發表日期 13 July 2021
2021年版《海鮮選擇指引》封面
2021年版《海鮮選擇指引》封面
© WWF-Hong Kong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一直致力提倡環保海鮮,並於年度「鯊魚關注日」(7月14日)推出《海鮮選擇指引》(「指引」)更新版。《海鮮選擇指引》旨在推廣選用環保及以可持續形式捕撈或養殖的海鮮,將海鮮種類分為「綠色—建議」、「黃色—想清楚」或「紅色—避免」,鼓勵消費者及供應商作出負責任的選擇,以行動保育海洋資源。WWF同時促請海鮮業界於產品包裝上發放更透明資訊,業界有責任提供完整的產品標籤,協助消費者作出知情的選擇,轉為選用環保海鮮。
 
新修訂的《海鮮選擇指引》加入多種港人較常食用的海鮮。部分於本地餐廳常見的海鮮被列入「紅色—避免」類別,包括本地消費者嗜食的波士頓龍蝦,由之前的「綠色—建議」更新為「紅色—避免」類別,與鯊魚、藍鰭吞拿及鰻魚屬於同一類。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海洋保育主任王希允解釋此項修訂的原因:「雖然波士頓龍蝦本身未受到絕種威脅,不過其捕撈地與北大西洋露脊鯨的棲息地重疊,令該鯨魚物種受到嚴重威脅,包括誤捕及被捕撈龍蝦的器具纏繞,因此北大西洋露脊鯨已於去年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由「瀕危」列為「極度瀕危」。故此消費者應選用「綠色—建議」類別的品種,例如來自西澳的西澳龍蝦。消費者參照本會的《海鮮選擇指引》,既可繼續享用香港的海鮮佳餚,亦同時展現對可持續發展企業的支持,推動更多業界選用環保海鮮。」
 
最新版的《海鮮選擇指引》以網站形式刊載 (wwf.hk/seafood-guide),方便在手機上瀏覽,讓公眾及海鮮供應商均可查閱本地70多種常見海鮮品種的可持續狀況,既方便又全面。大眾可於網站瀏覽品種的名稱、來源地、生產方法,以及於《海鮮選擇指引》的所屬類別,即「綠色—建議」、「黃色—想清楚」或「紅色—避免」。《海鮮選擇指引》中載列的所有品種,無論是野外捕獲,還是人工養殖,均經由海洋科學家依照本會及其他非政府組織共同制定的準則嚴格評估。最新版指引加入不少新品種,包括日式餐廳常見的海鮮,如鯖魚(「黃色—想清楚」,視乎其生產方式)、油甘魚(「黃色—想清楚」),以及比目魚(「黃色—想清楚」)。「綠色—建議」類別亦新加入海鮮品種,例如鯷魚、帝王蟹、麵包蟹、西澳龍蝦及斑點蝦。
 
WWF亦注意到海鮮產品包裝上刊載的資訊不足,令消費者在購買海鮮產品時,較難作出正確選擇。WWF認為,海鮮業界有責任於產品包裝上提供更透明及更全面的資訊,供消費者參考,亦應更主動推廣環保海鮮。供應商亦可於產品類別及餐牌上加入更多「綠色—建議」、「黃色—想清楚」的產品,積極擴展環保海鮮種類。消費者除參考《海鮮選擇指引》外,亦應在選購海鮮時仔細查閱產品資訊,並於有疑問時向商鋪或餐廳查詢。
 
香港是亞洲人均海鮮消耗第二高的地區,超越日本及馬來西亞等地,我們的海鮮選擇對於全球的漁業資源有著既直接及深遠的影響。WWF期望大眾根據指引選擇環保海鮮,並避免「紅色—避免」產品,例如鯊魚及鰩魚。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可持續發展經理黎姵延表示:「本港魚翅入口量持續下降,根據政府統計處的數據,魚翅入口量由2019年的2,792噸下降至2020年的1,655噸,按年同期減少40%。雖然入口數字顯著下降,大家仍然要保持警惕,向魚翅說不,參考《海鮮選擇指引》,選用環保海鮮。」
 
WWF海洋保育總監麥睿善(Laurence McCook)教授指出:「海鮮是很多人的主食,亦是香港美食聞名全球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們所作出的海鮮選擇對於海洋的影響舉足輕重。我們希望《海鮮選擇指引》可以令每個人明白選擇環保海鮮的重要性。如此一來,我們才能夠在享用美味海鮮的同時,仍能為下一代守護海洋。」
2021年版《海鮮選擇指引》封面
2021年版《海鮮選擇指引》封面
© WWF-Hong Kong Enlarge
波士頓龍蝦
波士頓龍蝦
© Gilbert Van Ryckevorsel / WWF-Canada Enlarge
北大西洋露脊鯨
北大西洋露脊鯨
© Barrett&MacKay / WWF-Canada Enlar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