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WF is run at a local level by the following offices...
- WWF Global
- Adria
- Argentina
- Armenia
- AsiaPacific
- Australia
- Austria
- Azerbaijan
- Belgium
- Bhutan
- Bolivia
- Borneo
- Brazil
- Bulgaria
- Cambodia
- Cameroon
- Canada
- Caucasus
- Central African Republic
- Central America
- Central Asia
- Chile
- China
- Colombia
- Croatia
- 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
- Denmark
- Ecuador
- European Policy Office
- Finland
Our News
WWF 提出以科學為本方法管理亞洲濕地 保護水鳥遷徙路線 始於地方濕地保育
是次研討會不但讓一眾濕地專家交流管理濕地的最佳辦法,更促進了城市間建立完善的交流網絡,為培育新一代科學家及保育人員作準備。與會者亦提出不少創新觀點,例如把高地至沿岸濕地視作「濕地垂直系統」。研討會亦探討濕地管理人員及周邊社區可如何在濕地發展休閒及教育活動,以至氣候變化、填海及土地開發等因素對濕地的威脅等。
WWF 行政總裁江偉智先生在研討會上發表演說,強調與位處東亞─澳大拉西亞飛行航道上各個濕地的管理人員緊密合作和建立聯繫是非常重要。他指出︰「WWF 致力協助培訓濕地管理人員,希望透過濕地管理規劃,將位東亞─澳大拉西亞飛行處航道上的沿線城市發展成濕地樞紐。我們盼望透過擴大應用在米埔自然保護區的積極管理策略,協助同業在城 市中建構真正的濕地。」
是次研討會得出的結論進一步鞏固了WWF 一直提倡的濕地管理策略,保護后海灣沿岸濕地和米埔自然保護區,必須從管理泥灘和紅樹林到濕地保護區(WCA)的基圍和魚塘開始。此外,周遭的濕地緩衝區(WBA)以及從高地流向濕地的水源都須加以研究並積極管理。WWF 不支持在濕地緩衝區作高密度開發,並期盼能夠將位於米埔附近濕地保護區及濕地緩衝區範圍內的退化濕地與荒廢農地納入拉姆薩爾公約濕地內,使整片區域連接起來,以作集中管理。米埔自然保護區擁有超過2,050 種物種,在區域生物多樣性中擔任關鍵角色。
與會的各個組織承諾將於未來一年加強合作。會議總結中亦指出,從城市濕地,沿岸濕地,以至從高地到沿岸的「濕地垂直系統」都息息相關,亦正是東亞–澳大拉西亞飛行航道將高地、一眾保育專家、以及關注濕地和生物多樣性的社群連繫。
文賢繼博士表示︰「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夥伴關係(EAAFP)將於12 月10 日在海南召開夥伴關係會議 (MOP 10),屆時會議將集合合作夥伴,探討東亞–澳大拉西亞飛行航道管理方針,並在培訓和科學研究方面尋求更緊密的合作。」 米埔及內后海灣濕地是珠江口的一個重要補給站,每年為成千上萬隻沿著東亞–澳大拉西亞飛行航道,自遠東俄羅斯遷徙往澳洲和紐西蘭的水鳥提供覓食及棲身之所。保護區亦為51 種受威脅或者頻臨受威脅的物種提供支援,當中包括黑臉琵鷺,讓香港、韓國和其他區域的濕地連接起來。
WWF 香港分會自1981 年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拓展在東亞─澳大拉西亞飛行航道上的保育工作及濕地研究計劃。WWF 感謝「濕地方舟護里山」的主辦單位提供交流平台,與一眾擁有共同志向的國際科學家分享心得,以提昇濕地管理質素,並為當地濕地地區的學校,青年團體和社區提供體驗教學。WWF 冀昐在東亞–澳大拉西亞飛行航道沿線城市上的濕地,以至在香港及鄰近城市(包括大灣區和台北)設置辦事處,並培訓更多專家一同保育濕地,同心協力地挽救地球的生物多樣性。

© Anthony Sun
米埔自然保護區鳥瞰圖

© WWF-Hong Kong
米埔及內后海灣正位處東亞─澳大拉西亞飛行航道的中心,是每年遷徙水鳥往返繁殖地及越冬地的重要中途站。
(EFFA).

© WWF-Hong Kong
WWF 致力管理米埔自然保護區,保育基圍 、淡水池塘等生境,為遷徙水鳥提供覓食及棲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