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WF is run at a local level by the following offices...
- WWF Global
- Adria
- Argentina
- Armenia
- AsiaPacific
- Australia
- Austria
- Azerbaijan
- Belgium
- Bhutan
- Bolivia
- Borneo
- Brazil
- Bulgaria
- Cambodia
- Cameroon
- Canada
- Caucasus
- Central African Republic
- Central America
- Central Asia
- Chile
- China
- Colombia
- Croatia
- 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
- Denmark
- Ecuador
- European Policy Office
- Finland
Our News
WWF最新《地球生命力報告》顯示生物多樣性持續銳減 淡水生物多樣性威脅最嚴峻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今日發布最新的《地球生命力報告》,不可持續的人類活動持續令生物多樣性喪失加劇,將地球的自然系統推向崩潰邊緣。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保育總監David Olson博士表示:「《地球生命力報告》是其中一項歷史最悠久的科學研究,當中概述了地球生物多樣性在過去五十年的喪失速度。而最新研究結果的訊息十分明確:我們必須立即採取行動,以避免地球生物多樣性遭受災難性的喪失。生物多樣性喪失不但是保育議題,也與社會和經濟福祉息息相關。」
《地球生命力報告》由世界自然基金會聯同倫敦動物學學會撰寫,這份最新的兩年一度報告顯示,淡水生物多樣性比海洋或陸地下降得更快。自1700年,全球已經失去近90%濕地,其受破壞速度是森林的三倍。受人類活動影響,超過80%位於東亞及東南亞的濕地被列為「受威脅」。大部份珠江三角洲的濕地都被改作其他用途,剩下未被開發的濕地零星分散。例如,過半數的城市土地是由填平濕地所得。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一直致力保育淡水生物多樣性,這亦與《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BSAP)的目標一致。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野生動物及濕地保育總監Eric Wikramanayake博士表示:「水是萬物的生命之源。然而,農業、工業及家居污水排放導致水質變差,持續威脅着香港生態。香港的河溪和濕地生物多樣性,特別是無脊椎水生動物,對上述的變化格外敏感,牠們更是判斷生態系統是否健康的指標,能及早警示我們。」
世界自然基金會一直致力保育河溪及濕地,使其維持或恢復健康狀態。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竭力管理米埔濕地近四十年,同時致力保育南大嶼的河溪、濕地和沿岸棲息地,它們支撐着重要的生物多樣性及提供不可或缺的自然資源,例如棲息於水口泥灘的蜆和馬蹄蟹。面對迅速開發,沿岸濕地急需保育。
值得注意的是,報告顯示人為土地用途的轉變及愈加嚴峻的氣候變化,正改變全球的地貌,造成動植物的生物多樣性嚴重喪失。最新研究細述社會可以如何通過改變導致陸地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元兇 ── 現行的土地用途系統,以扭轉形勢。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促請政府盡己之責,重新規劃其土地發展政策並停止填海。保育物種及其棲息地固然是關鍵,但僅此並不足夠,社會必須同時改變糧食生產模式和消費行為,以逆轉生物多樣性的下降趨勢。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行政總裁江偉智(Peter Cornthwaite)表示:「我們不能再允許生態系統繼續惡化,不然整個世界,包括香港都要付上沉重的經濟代價。現在是時候讓社會各界攜手合作,扭轉大自然喪失的形勢。政府必須加強打擊非法野生動物的貿易;企業需要實施能降低碳足印的政策;金融機構投資者應將資金投放到可持續發展的項目;消費者則實踐綠色生活,例如選擇環保海鮮和減少製造垃圾。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針對這些關鍵領域進行不同的工作,以帶領香港成為亞洲最可持續的城市。」

© WWF-Hong Kong
Living Planet Report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