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F調查顯示潛水員低估其潛水行為對海洋生態的影響



發表日期 02 June 2022
下潛期間,潛水員最常以手及蛙鞋觸碰海床。
下潛期間,潛水員最常以手及蛙鞋觸碰海床。
© WWF-Hong Kong
  • 潛水員平均每一次潛水的實際接觸海床次數比自我感知次數多出1倍
  • 香港潛水員每年觸碰到珊瑚的次數多達20萬次
  • WWF推出全港首套潛水訓練教練指引卡,融合保育元素於潛水訓練課程 
為填補現有潛水訓練課程中缺乏的海洋保育資訊,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去年開展「環保基金-潛愛海洋」計劃,於今年潛水旺季前推出全新的教練訓練指引提示卡。根據WWF於去年夏天所進行的公民科學潛水影響調查,潛水員傾向低估自身潛水行為對海洋生態的影響,平均每一次潛水的實際觸碰到海床次數比自我感知次數多出1倍。根據推算,香港潛水員每年觸碰到珊瑚的次數多達20萬次。
 
調查由52位公民科學家於2021年6月至12月期間進行,以了解潛水員的行為及其潛水行為對海洋生態的潛在影響。調查期間觀察102名潛水員,記錄到1088次潛水員接觸海床的行為,當中124次為直接接觸珊瑚。潛水員最常以手及蛙鞋觸碰海床,佔接觸總數的7成。
 
儘管潛水員通常有較高的環保意識,但仍與實際行為存在差距,潛水員平均每次潛水接觸海床10.7次,比自我感知的次數多出6次。此外,潛水資歷亦與接觸海床次數有密切關係,資歷較淺的潛水員傾向更頻繁地接觸海床,顯示出潛水訓練課程對建立正確潛水行為的重要性。
 
WWF海洋保育項目經理蘇隽彥表示:「休閒潛水活動在香港倍受歡迎,尤其於夏季,越來越多人參與潛水訓練課程和考取潛水牌照。可是,即使獲取潛水牌照並不等於具有海洋保育相關知識。早前調查顯示,6成受訪潛水教練同意目前潛水課程中缺乏足夠海洋保育相關資訊。」
 
為提升潛水課程中的海洋保育元素及推動海洋友善的休閒潛水活動,WWF在潛水業界的積極支持下,推出全港首套潛水訓練教練指引卡。指引卡由橋咀潛水訓練地圖、潛水員訓練指引和珊瑚資訊組成,為潛水教練提供訓練潛水員工具,協助他們選擇適合的潛水訓練地點,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珊瑚知識,並跟從行為指引。提示卡內容包括:
 
指引卡一)橋咀潛水訓練地圖
全港首份潛水訓練地圖根據 35 名資深潛水員及教練進行的水底調查而設計,顯示橋咀島西珊瑚和沙地的分佈,為潛水教練提供潛水訓練地點的概覽,並幫助他們選擇合適的沙地進行培訓。
 
指引卡二)潛水前簡報和潛水員行為指引
為提升實用性,教練訓練及潛水員行為指引是由WWF和來自 4 個主要潛水機構(包括 PADI、NAUI、SDI 和SSI)的 80 名潛水教練、教練訓練官和課程總監合作設計。潛水簡報包括學生潛水前和進入珊瑚區後的提醒。行為指引制定的規則包括仔細檢查並扣緊裝備、中性浮力控制、注意蛙鞋的使用及避免與海洋生物接觸等。
 
指引卡三)香港常見的石珊瑚種類和生態資訊
珊瑚指引卡為潛水教練提供生態相關資訊以在課堂時教導學生,內容包含香港常見的 8 種石珊瑚照片、珊瑚基礎介紹及石珊瑚在香港的分佈。
 
「橋咀島因其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地點便利而成為香港熱門潛水訓練地點,亦是科學家、保育學家等專家所提倡的7處海洋優先保育地點之一。我們是次於橋咀島的試驗計劃,展示了將保育元素納入海上休閒活動的重要性和可能性。而WWF一直呼籲政府於2030年前將30%香港水域劃為海洋保護區,我們促請政府盡快訂立具清晰目標和時間表的保育方案,以保護海洋生態。」WWF高級海洋保育經理彭莉恩表示


 
下潛期間,潛水員最常以手及蛙鞋觸碰海床。
下潛期間,潛水員最常以手及蛙鞋觸碰海床。
© WWF-Hong Kong Enlarge
潛水行為或會破壞珊瑚。
潛水行為或會破壞珊瑚。
© WWF-Hong Kong Enlarge
WWF與 80 名潛水教練、教練訓練官和課程總監合作設計潛水訓練教練指引卡。
WWF與 80 名潛水教練、教練訓練官和課程總監合作設計潛水訓練教練指引卡。
© WWF-Hong Kong Enlar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