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想搜索什麼?

Our News

南大嶼水域停航,本地鯨豚出沒率上升

WWF籲恢復跨境航線前盡快推行海上交通緩解措施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的聲納及目視調查顯示,自2020年2月南大嶼水域高速船停航,中華白海豚於該處的出沒率有明顯回升,且行為更活躍。研究調查證明受惠於停航,白海豚能夠使用海上交通干擾減低了的南大嶼水域,這片水域在疫情爆發前是跨境高速船的必經之路。由於中華白海豚有更大範圍的水域活動,牠們覓食、社交等行為亦更加活躍。我們還觀察到白海豚在航道附近的游蕩(milling)、休息行為,這些行為模式在近5年都沒有過任何記錄。
 
本週六是「國際鯨豚日」,WWF呼籲在跨境高速船復航前,應盡快落實海上交通緩解措施,減少水底噪音,保育重要鯨豚生境。針對緩解措施的制定,WWF進行了「公眾支付意願問卷調查」,調查顯示超過80%的受訪者認同跨境高速船有機會威脅本地鯨豚的生存。近7成受訪者支持高速船航道南移,以保護使用南大嶼水域的本地鯨豚。
 
中華白海豚在香港水域的數量過去17年間下跌超過80%,而海上交通是導致其本地數量減少的主要原因之一。雖然現時關於江豚的本地研究並不多,但WWF在停航前多年進行的聲納監測調查顯示,同樣受水底噪音干擾的江豚也會橫越南大嶼高速船航道並使用附近水域。高強度的水底噪音可減少鯨豚高達45%的聽覺距離,讓牠們難以躲避危險、覓食或尋找同伴。跨境高速船的停航減少了水底噪音及船舶撞擊等風險,讓本地鯨豚可更活躍和頻繁地使用南大嶼一帶水域。
 
WWF代理海洋保育主管彭莉恩表示:「我們在高速船停航前後的調查結果再次強調了南大嶼水域對於中華白海豚及江豚的生態重要性。雖然WWF歡迎設立南大嶼海岸公園,但我們希望指出,高速船航道橫越了本地鯨豚位於西南大嶼的重要棲息地。我們應確保重要鯨豚生境的完整性及連續性,設立緩衝地帶,讓本地鯨豚可以『自游自在』,維持整個珠三角種群的連接性,使其可繼續繁衍生息。」
 
WWF委託香港民意研究所進行的「公眾支付意願問卷調查」提出了多項緩解措施,並希望了解跨境人士的通勤模式及為保育本地鯨豚的支付意願。在調查提出的4項緩解措施中,「航道南移」受到最多人支持,其次是「設立限速區」、「陸路跨境」、及「減少高速船班次」。調查亦了解了公眾為保育本地鯨豚在通勤時間、船費及等候高速船時間的可增幅空間。結果顯示,大部分人可以接受通勤時間增加7分鐘或以內及不超過每位乘客6元的船費增幅。受訪者亦表示支持減少高速船班次,等候時間可以增加至日間28分鐘一班及夜間40分鐘一班。
 
調查結果還顯示,通常下午以及深夜時高速船的客流較少,在這些時段減少班次可以減低對南大嶼鯨豚的干擾。另外,鼓勵使用港珠澳大橋陸路跨境也可以減低南大嶼海域的交通影響,但政府需要提供更完善的接駁交通設施或車票優惠才能提升公眾使用大橋的意願。
 
WWF鯨豚保育項目經理吳嘉怡表示:「跨境高速船於疫情期間的停航讓本地鯨豚有意外且短暫的喘息機會,遠離海上交通的喧囂。我們的調查顯示了公眾對落實南大嶼鯨豚友善減緩措施的大力支持。政府應與業界、海事和生態學者、保育團體及其他相關持分者緊密合作,在復航前盡快制定並落實減緩海上交通影響的措施,讓本地鯨豚可在不受人為威脅的情況下自由使用西南大嶼水域。」

 
WWF鯨豚保育項目經理吳嘉怡
© WWF-Hong Kong
WWF鯨豚保育項目經理吳嘉怡
中華白海豚的主要棲息地與南大嶼船舶航道重疊
© SEAMAR
中華白海豚的主要棲息地與南大嶼船舶航道重疊

Share This!

Help us spread the 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