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想搜索什麼?

Our News

粵港澳大灣區 海洋生態服務價值龐大 宜引入香港 制定量化框架助共贏決策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於深圳舉行的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舉辦「海洋價值核算助力大灣區海洋保護分論壇」,並於 11 月 1 日邀請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發表《粵港澳大灣區海岸帶生態系統核算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該專業論壇匯聚數十名來自政府部門、科研機構、保育團體及社會公眾參與,通過主旨演講、案例研究、圓桌討論等方式,聚焦探討粵港澳大灣區(以下簡稱「大灣區」)濱海生態系統服務的議題,推動完善大灣區都市群的海洋治理。
 
大灣區是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臨海城市群之一,擁有 3,201 公里的海岸線、8,700 萬人口,2023 年地區生產總值超過 14 萬億元人民幣。本次研究以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ross Ecosystem Product, GEP)衡量生態系統服務,當中涵蓋了生境提供服務(生物多樣性)、物質供應服務(例如漁業產品)、生態調節服務(例如固碳及海岸保護)和文化服務(例如旅遊)等,可量化並有效呈現區内生態系統對社會整體及經濟的貢獻。因此,WWF 與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合作開展是次研究,以大灣區的海岸帶生態系統為研究試點,透過 GEP 量化框架評估其價值、變化,並探討延伸應用 GEP 框架的可行性。是次研究對平衡大灣區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決策過程有重要意義,有助大灣區有效發揮獨特的潛力。
 
是次研究在太古集團慈善信託基金資助的「惜海洋 續未來 III」計劃下進行,利用 GEP 框架當中一系列重要指標,檢視大灣區濱海地區的現有數據,整合現有生態環境資源(存量)與生態服務(流量),並進行了價值評估。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韓寶龍博士表示:「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能揭示生態系統對經濟社會發展及人類福祉的貢獻,並評估生態保護的成效。初步結果顯示,2022 年大灣區的生態系統生產總值至少達 4.9 萬億元人民幣,其中海洋生態系統貢獻了約 82 %,主要體現在氣候調節和水質淨化等服務。」
 
研究還指出,大灣區濱海地區提供了 151.22 億元人民幣的漁業產品及約 1,130 億元人民幣的文化服務產品。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物質供給和文化服務預計將持續增長。量化生態系統服務能反映優良的生態系統對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亦是生態系統保護評估機制的基礎。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海洋保育主管彭莉恩表示:「大自然提供的生態系統服務是無價的,對經濟、生物多樣性以及市民的福祉都有重要貢獻。我們需要更有效呈現大自然的價值,讓社會各界能夠更全面理解,並協商共贏方案。是次先導研究顯示大灣區海洋環境擁有龐大的潛在生態系統服務貢獻,絕對應該重視。」
 
以往 GEP 框架在中國以核算陸地生態系統服務為主,是次先導研究嘗試以現有框架核算海洋部分的生態系統服務,取得良好的初步效果。本會建議下一階段工作可以香港海洋環境作為研究範圍,由政府機關聯同學者及保育團體進一步調整現時的核算框架,以符合香港情況的框架進行詳細研究,為香港海域的空間規劃作出最佳決策。以 GEP 為基礎的規劃研究,可以更宏觀地評估自然資產的價值和狀況,讓決策者充分掌握利弊,為日後海洋管理包括海洋空間規劃、環境影響評估、生態補償等提供科學依據,從而制定更全面的海洋產業發展規劃和資源使用策略,推動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的方案。
 
全球領袖日前出席了於 10 月 21 日至 11 月 1 日舉行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六次締約方大會(CBD COP16),這是推動人類與自然關係修復的關鍵時刻。WWF 呼籲各國領袖參考《巴黎協定》的成功模式,推動制定全球公約,以實現到 2030 年前扭轉生物多樣性下降趨勢的目標,並促進正向自然的可持續發展。
 
© China Marine Economy Expo
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海洋價值核算助力大灣區海洋保護分論壇
© China Marine Economy Expo
2024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論壇暨世界頂尖科學家海洋論壇 - 第一日

Share This!

Help us spread the 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