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想搜索什麼?

Our News

不速之客?

如果你經常在香港浮潛或潛水,你可能發現本港水域來了一種新住客,而且數量愈來愈多。

如果你經常在香港浮潛或潛水,你可能發現本港水域來了一種新住客,而且數量愈來愈多。

這名「客人」名叫沙巴龍躉(Sabah giant grouper)。我們在香港水域所發現的,多數體型較大,有1至5公斤重,有的還不只這個重量呢!這看來是個好兆頭,意味本港禁止拖網捕魚後,魚類數量正逐漸恢復。可是在我們眼中,沙巴龍躉的出沒對海洋生態來說未必是好事,你知道原因嗎?

沙巴龍躉並非香港原生物種(native species),正確來說,牠根本不屬於任何地方——除了實驗室。儘管被稱為「沙巴龍躉」,其實牠是不同海斑的雜交物種,屬於肉食性,最常見的「組合」包括龍躉混老虎斑、老虎斑混杉斑,以及龍躉混蘇鼠斑。市面上還有更多不同的「組合」。

為何沙巴龍躉會突然在本港水域出現?其中一個原因是愈來愈多的放生活動,有的是宗教活動,有的出於其他目的。沙巴龍躉體型大而且價格相對廉宜,因此常見於放生活動。難怪近年我們在熱門潛水地發現愈來愈多的沙巴龍躉,釣客也時常能釣到牠們。

目前無論本地或全球,有關沙巴龍躉對自然海洋環境的影響的研究仍然不足。雖然如此,以下例子可作為研究外來物種對本地海洋生態影響的參考。

2004年,有人在巴哈馬首次發現獅子魚 (Lionfish),自此,牠的數量暴漲。獅子魚並非巴哈馬原生物種,牠其實屬於印度洋太平洋海域,亦會在香港出沒。不過在巴哈馬則不太歡迎獅子魚的來臨,因為牠為當地海洋生態帶來災難。獅子魚,「魚」如其名,像獅子一樣是兇猛的獵食者。有研究發現獅子魚在短短5個星期,便能令某些地點的四分之三珊瑚魚魚苗消失。獅子魚現正為巴哈馬的原生魚類帶來極大威脅,科學家正嘗試不同方法,遏止獅子魚對當地生態的破壞,包括提高公眾意識、教育、提供清除獅子魚的訓練,甚至舉辦捕撈獅子魚比賽。

現在斷定沙巴龍躉會否在香港造成同樣破壞,實在言之尚早。但對於我們脆弱的海洋生態來說,我們實在不應該再為它添加不必要的危機。
 
文:本會高級環境保護主任(生態足印)杜偉倫博士

Share This!

Help us spread the 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