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一直都在 為何偏要捨易取難?



發表日期 20 June 2018
八鄉橫台山的棕地面積為71公頃,是佔地390公頃的13幅主要棕地之一。
© WWF Hong Kong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於4月26日起展開為期5個月的公眾諮詢,提出18個土地供應選項供社會討論,以期增加土地供應,紓緩房屋問題。然而有不少生態敏感地竟成為選項之一,包括郊野公園、填海及鄉郊農地,令人擔心一旦建議落實,將對香港的自然環境造成不可逆轉的生態影響。

究竟香港是否存在長遠房屋短缺?根據政府統計處的最新數字,香港人口將於2043年上升至頂峰,隨後便逐年下降,而本港家庭住戶數目直至2051年亦只會增加約44萬戶。再翻查政府最新數據,已落實或規劃中的新發展區已可提供超過60萬個住宅單位,較2051年的總需求還要多出約35%。

發展自然環境 無助解決短期房屋問題

香港雖是彈丸之地,但卻擁有豐富且珍貴的生物多樣性。郊野公園不但保護自然環境及各種動植物,更兼具康樂、教育及景觀價值,並且可為市民提供清新空氣和潔淨食水、調節城市氣候和防止水土流失等重要益處。此外,我們的海洋孕育着豐富的生態和漁業資源,讓漁民賴以維生,並為港人提供新鮮海產。填海不但會破壞天然海岸線和魚類育幼及覓食的生境,更會影響漁業資源的恢復及禁止拖網捕魚措施的保育成效。

因此發展郊野公園及其邊陲地帶和填海,將對自然環境及本地生物多樣性帶來不可逆轉的損害。再者,不論是動用郊野公園及其邊陲地帶土地,抑或填海發展,所牽涉的法定程序及工程都耗時至少20年,可謂遠水不能救近火,根本無助解決短期房屋短缺問題。

現時全港約有1200公頃棕地,部分棕地群落的面積更超過30公頃,並已有基建配套。政府若有決心解決港人住得「貴、細、擠」的問題,其實只需優先發展棕地,就能滿足香港短期的住屋需要,並且能避免開發郊野公園及填海,保護本地生物多樣性,達至可持續發展。

除此之外,諮詢文件亦提出發展新界私人農地的選項。農地不單支持本地農業,確保本地食品安全及供應穩定,其中的乾、濕耕農地更是部分雀鳥(如鵪鶉等)最主要的棲息和覓食地,對維持本地生物多樣性舉足輕重。因此政府應保留常耕和具有生態價值的農地,不作發展。倘若農地發展無可避免,政府可考慮較低農業及生態價值的私人農地,通過現存的法定審批機制,予以適切的發展。然而政府必須同時制訂有法定效力的替補機制,要求土地持有人釋放最少具相同面積並有復耕潛力的農地,在可持續使用原則下,永久作耕種用途。

最後,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促請政府採取「棕土優先」政策,善用現時已有基建配套的1200公頃棕土作短期房屋供應,不要犧牲我們彌足珍貴的自然環境!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
高級環境保護主任 - 本地生物多樣性
劉兆強

原文刊於《明報》,2018年6月12日

邊度起樓,由你發聲!立即聯署保護珍貴的自然環境:https://wwf.hk/landconservationpetition No need to pave paradise: 1,200 hectares for Hong Kong housing is available right now Ecologically sensitive areas or areas of conservation importance, including country parks, seas and agricultural land, have been targeted by the government’s task force on land supply as part of its 5-month public consultation that puts forward 18 proposals on how to ease the territory’s housing crunch.
八鄉橫台山的棕地面積為71公頃,是佔地390公頃的13幅主要棕地之一。
© WWF Hong Kong Enlar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