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想搜索什麼?

Our News

跟花花草草,應該保持多少距離?

2010年世界衛生組織歐洲區域第五次環境和衛生部長級會議,發表了「在轉變環境中保障兒童健康」的帕爾馬宣言,他們同時提出了一個關鍵的目標數字——300米,孩童家居的300米範圍內要有綠化環境,以供他們舒展身心。

2010年世界衛生組織歐洲區域第五次環境和衛生部長級會議,發表了「在轉變環境中保障兒童健康」的帕爾馬宣言,他們同時提出了一個關鍵的目標數字——300米,孩童家居的300米範圍內要有綠化環境,以供他們舒展身心。
 
其實早在2005年,美國研究學院(American Institutes for Research) 已曾發表報告,指孩童在戶外學習,其科學學科得分會增加27%。無他,小朋友天生好奇兼貪玩,是股強大的學習動力。大自然又滿載新奇有趣的事物,興趣油然而生,他們兩手空空投入其中,跟蹤螞蟻都可玩足半天。早日讓孩童與動植物成為好友,不單有助他們學習,同時可啓動他們的同理心,愛惜大自然根本不用你教,誰去破壞他們的樂園,就是跟他們過不去。
 
好過食蘋果
 
活在煩囂的都市,壓力注滿空氣,不少成年人生活緊張,甚至釀成嚴重的情緒病。問題原來不單如此,有研究更顯示,本港16%的學前兒童及內地約22%的幼童,都曾出現心理健康問題(Kwok SY, Gu M, Cheung AP, 2017; Zhu J, et al. 2017)。近年全球不少地方開始推廣自然教育,嘗試透過不同課外活動,減低兒童的「自然負值:與大自然接觸的時間減少」(nature-deficit)和「兒童與大自然疏離」(child-nature disconnectedness)等問題,從小鼓勵他們多與大自然接觸,從而身心健康成長。另一研究也指出,大自然有助增強孩童的創意及減壓,對患有專注力不足(attention-deficit disorder)的兒童尤其有幫助。以前大家都迷信一日一蘋果,今天會建議你不時去草地坐坐。
 
如果你記性不差,應該記得那個電腦尚未普及的年代,小朋友都在公園跑跑跳跳,你我的童年,就是那樣笑着渡過。其實不論任何年紀,戶外活動都對身心有莫大裨益:不斷變化的環境有助建立冒險精神和自信、跳出四幅牆的自由活動,可以激發創意及想像力。“Last Child in the Woods: Saving Our Children From Nature-Deficit Disorder”的作者Richard Louv更說:「大自然為孩子創造了一種獨特的奇異感覺,這是其他環境無法提供的。每天在公園遇上的種種自然現象,觸發孩子對地球,以至地球上的各樣生命提出疑問。」
 
十萬個為什麼
 
別小看這些看似單純的疑問,世界上有一群稱為生態學家的科學家,每天就埋首於這些毫不起眼的生命當中,研究各種生物與其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譬如,豬籠草明明以捕食動物為生,何解有蝙蝠可以把豬籠草當成家,彼此更能建立良好的共生關係?又或者,如果人類不斷服食䗲蝦保健產品,為何有機會導致企鵝及鯨魚絕種?問問題往往是吸收知識的起點,既然大自然蘊藏了無窮無盡的問號,為什麼還要花錢去補習社?
 
香港雖是石屎森林,但其實90%的家庭於家居400米内都有綠化環境,接近世衛的目標,但問題是,我們有否好好善用這些設施?很多家長躲避大自然,認爲草坡山野既不衛生,又危機四伏。公園或綠化區又常掛着「請勿踐踏草地」等標誌,把人與自然荒謬地分開。鼓勵兒童多接觸大自然,或者參加一些相關的兒童課程,讓他們多去探索、去冒險、去發問、去實驗⋯⋯最好當然是與他們同行,一起投入大自然,無論你是任何年紀,都能獲益。
 
回到本文標題的問題,答案是愈少愈好。
 
WWF自然學堂:http://bit.ly/2Djud7q
 
WWF自然學堂
© WWF-Hong Kong
WWF自然學堂
WWF自然學堂
© WWF-Hong Kong
WWF自然學堂
WWF自然學堂
© WWF-Hong Kong
WWF自然學堂
WWF自然學堂
© WWF-Hong Kong
WWF自然學堂
WWF自然學堂
© WWF-Hong Kong
WWF自然學堂
WWF自然學堂
© WWF-Hong Kong
WWF自然學堂

Share This!

Help us spread the 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