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F 要求填海基建研究前先進行生態基線調查

發表日期 21 February 2019
政府建議的東大嶼山水域填海選址
© wwf - Hong Kong
對於發展局今日對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公布的公眾參與報告回應,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對發展局計劃推展東大嶼山水域及其他沿海填海計劃表示失望。WWF促請立法會在政府未有進行全面陸地及海洋基線調查及評估前,否決政府的撥款申請。
 
填海只會帶來不可逆轉的生態破壞,因此WWF強烈要求政府需優先及更充分發展棕地以解決香港土地供應問題。WWF極度關注東大嶼水域的大型填海計劃,並認為現時提出的其他選項總面積已足夠應付《香港2030+》研究中預測的土地短缺,更凸顯填海並無必要。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經理(海洋保育)楊松頴表示:「對於政府現階段決定推展交椅洲的基建研究,即東大嶼填海計劃的一部分,我們表示十分失望。我們現時仍未透徹了解東大嶼水域的生態價值及漁業資源狀況,我們非常擔心此舉將會嚴重破壞該區的海洋生態及漁業資源,造成不可逆轉的生態災難,並影響漁民生計。因此,我們重申填海只能夠是土地供應的最後一着。我們促請立法會在政府未有進行全面陸地及海洋基線調查及評估前,否決政府的撥款申請。」
 
另一個填海選項龍鼓灘是中華白海豚的重要棲息水域範圍之一,其天然海岸線更是多種海洋生物的繁殖地,於該區填海亦將為生態帶來不可挽回的影響。
 
WWF認為政府應該盡快推行海洋空間規劃方案,以平衡發展及保育為大前提,在考慮展開以填海為基礎的發展計劃前,先採取有效的措施去管理需優先保育的地區。在落實任何填海計劃前,政府應先邀請大學或學者等獨立機構進行為期三至五年的陸地和海洋生態研究,並且於選址建立生態基線作日後影響評估之用。無論填海與否,為保護現時海洋脆弱的生態及漁業資源,政府應於2020年將香港一成水域劃為海洋保護區,2030年再提升至三成。
 
政府建議的東大嶼山水域填海選址
© wwf - Hong Kong Enlar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