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F促請立法會否決東大嶼填海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促請立法會否決有關東大嶼山水域填海的研究,並採納「棕地優先」政策以應對香港土地供應問題,填海應為最後一著,發展應與保育取得平衡。東大嶼填海工程會對捕魚區造成永久損失,影響漁民生計。根據漁護署資料顯示,截至2009年,東大嶼山填海水域附近發現3個白腹海鵰的巢穴。[1]於2012年,香港錄得15對白腹海鵰,是華南沿岸最穩定的種群。[2]WWF擔心填海將會霸佔牠們的覓食地,影響牠們繁殖。研究顯示,大嶼山東部海域記錄了至少14種八放珊瑚及黑珊瑚,[3]以及21種石珊瑚。[4]這水域發現的石珊瑚群落具有獨特的生存能力,能夠在鹽度較低和濁度較高的棲息地中生存。牠們或能抵禦氣候變化導致的極端環境,故具有一定研究價值。然而填海工程將影響水質,水流和沉積作用,令珊瑚群落面臨風險。填海範圍附近的島嶼亦曾發現全球僅香港獨有的鮑氏雙足蜥,[5]填海工程很大機會將外來入侵物種帶到這些島上,威脅此蜥蝪的生存。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主管-保育政策張潔儀指出:「規劃任何填海工程之前,必須先進行沿海及海洋空間規劃,以保護海洋資源。東大嶼山水域填海是香港史上最大規模的單一填海工程項目,加上其他於大嶼山進行的發展,將對環境造成無法估計的累積影響。立法會若希望批准這些研究,會方應要求環境影響評估超越條例的最低要求。」
聖安德魯斯大學高級研究科學家Lindsay Porter博士指出:「我們對江豚的種群規模和分佈所知甚少,現正進行的水底聲音研究和水面調查指出,大嶼山東部海域可能是江豚重要的棲息地。大嶼山北部和西部的大型海上工程已迫使中華白海豚遷離原有生境,而牠們原有的分佈當中,現時只剩下大嶼山南部和東部為未受干擾的自然棲息地。大規模的填海和相關基建項目大大增加了水底噪音滋擾,使海豚和江豚更難導航、覓食和溝通,有機會令其數目進一步下降。」
WWF認為,政府應通過至少12個月的陸地調查及24個月的海洋生態調查,才能更徹底制定生態基線。WWF提倡,政府可以社會投資報酬(SROI),作權衡大嶼山填海工程的環境及社會成本。
*WWF可安排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主管-保育政策張潔儀小姐作詳細訪問。
[1]So, W. I., & Lee, W. (2010). Breeding Ecology of White-bellied Sea Eagle (Haliaeetus leucogaster, 白腹海鵰) in Hong Kong –A Review and Update. Agriculture, Fisheries and Conservation Department - Hong Kong Biodiversity.
[2]Environment and Conservation Fund. (2012). White-bellied Sea Eagle Profile. Retrieved March 21, 2019, from http://www.hkbws.org.hk/web/eng/wbse_chn_final.php
[3]Ang, P. Jr., Lee, M.W., Lam, H.L. (2010). Provision of Services on Reference Collection and Study on Octocorals and Black Corals in Hong Kong Waters. Final Report submitted to the Agriculture, Fisheries and Conservation Department, HKSAR Government.
[4]Unpublished data from Oceanway Corporation Limited. 2017-2018.
[5]Agriculture, Fisheries and Conservation Department. (n.d.). Reptiles of Hong Kong. Retrieved March 21, 2019, from https://www.afcd.gov.hk/english/conservation/hkbiodiversity/speciesgroup/speciesgroup_reptile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