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時裝市場缺乏以可持續棉花製作衣物 WWF促業界增加供應及資訊 推動服裝界可持續發展



發表日期 09 August 2021
可持續歷程
可持續歷程
© WWF-Hong Kong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今日發布《著出未來:可持續棉花服裝在香港店舖的供應情況》報告,發現香港市面上以可持續棉花製作的衣物供應及資訊不足,本港時裝市場及本地品牌在採用可持續物料方面存在困難。WWF建議香港服裝業界增加可持續棉花服裝的供應,建立完整的環保標籤制度,發展環保購物指南及再生棉生產系統;同時鼓勵大眾改變購物習慣,支持可持續時裝。
 
WWF於2019年冬季至2020年春季期間進行調查,涵蓋39 個本地及國際品牌。背景調查包括品牌的企業傳訊資料、ESG(環境、社會和管治)報告和網上商店;而實地調查則到訪了位於中環、銅鑼灣、尖沙咀、觀塘、沙田、荃灣和屯門共7個購物區的 140 家實體店。
 
WWF可持續發展項目主任鄭嘉恩指出「香港市面以可持續棉花製作的衣物供應不多,超過8成調查品牌沒有或只有提供少量以可持續棉花製作的衣物,亦無提供清晰環保資訊予消費者選擇及參考。」報告顯示調查的所有品牌中,有6個品牌有承諾採用可持續棉花,在店舖內亦設有可持續棉花產品的區域,包括 H&M Baby、M&S Baby、M&S、無印良品、Tommy Hilfiger 和 Tommy Jeans;其餘品牌只有少於四分之一陳列產品有可持續棉花的資訊。
 
調查包括的所有國際品牌均承諾全面採用可持續棉花,並有公開相關時間表,但WWF發現其於香港市面的店內供應可持續棉花的製品其實不多,只有13個國際品牌的本地實體店有售賣可持續棉花服裝,離目標尚有一段距離。鄭嘉恩補充:「我們只在國際品牌店舖中找到可持續棉花標籤及相關政策的資訊,本地品牌及零售商不但缺乏可持續物料方面的廣泛應用,對可持續棉花未有全面了解,可持續性仍不是本地品牌考慮原材料時的首要因素。」
 
調查發現本地服裝品牌及零售商在選擇原材料時,產品定價及生產成本仍然為首要考慮。本地市場缺乏製作可持續物料的配套,本地品牌在尋找獲認證供應商方面亦有困難,令一些初創企業在使用可持續物料時更困難。
 
棉花是最廣為使用的天然植物纖維,佔了2019年全球纖維生產的百分之25.7[1]。傳統棉花種植需要消耗大量淡水、所用的農藥及殺蟲劑亦會污染環境,更會隨著時間累積於生態系統之中[2]。WWF提倡企業轉用可持續棉花(包括良好棉花發展協會(BCI)、有機棉、再生棉及公平貿易棉),使自然資源得以更有效運用並保持在地球可承載的極限之內。WWF亦建議香港服裝業界增加可持續棉花服裝的供應、建立完整的環保標籤制度、發展環保購物指南及再生棉生產系統,提供可持續及較環保的消費選項予消費者。
 
WWF企業可持續發展主管何美娟表示:「再生棉有很大的市場潛力,亦有助香港減少棄置入堆填區的紡織及服裝廢料數量,推動循環經濟。業界可加強投放資源於收集消費後廢料、清潔物料、回收棉花纖維,成為行業領導者,帶領香港發展為再生棉中心。」
 
WWF同時建議服裝業界和政府合作,建立一套智能、透明和統一的標籤制度,何美娟補充:「業界有責任發放更透明資訊,協助消費者作出環保選擇。大眾同時需要改變消費模式,每次購物時,都應該問自己『需要』還是『想要』,不衝動消費;同時考慮購買二手物件、租用、共享、交換及升級再造等可持續的替代方法。」
可持續歷程
可持續歷程
© WWF-Hong Kong Enlar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