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基金會回應2023《施政報告》
歡迎推動新能源交通應用
期望更多保育政策
行政長官李家超今天發表了2023《施政報告》,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歡迎政府推動新能源交通產業,期待不久將來在香港看到可再生能源和綠色交通的廣泛應用。同時,WWF期待《香港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的更新,亦希望政府跟從《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的目標和指標,於2030年停止並扭轉生物多樣性損失。可惜報告主要集中在經濟發展,保育政策著墨不多。
《施政報告》較少提及保護環境的相關政策,WWF就此表示關切。北部都會區發展計劃涉及生態價值高的后海灣濕地,政府提及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可維持北都的生態價值,WWF期望政府優先考慮濕地保育,貫徹落實濕地淨零損失。
北部都會區
WWF呼籲政府積極為北部都會區爭取濕地城市認証。該認證計劃屬於拉姆薩爾濕地公約,以表揚在保育及可持續利用濕地方面表現傑出的城市。WWF保育總監陳輩樂博士說:「將北部都會區發展成國際濕地城市,不但能保護瀕危物種,亦能提升新發展區的氣候韌性及提供優質居住環境,這是雙贏局面。」
WWF行政總裁黃碧茵強調后海灣濕地的重要性,她說:「后海灣濕地支持許多野生生物,對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作出重大貢獻,保育后海灣濕地是推動大灣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任務,香港政府必須與內地當局加強合作,保護其完整性。」
氣候韌性
今年施政報告提及最近的極端天氣事件及數項應對措拖,WWF建議政府根據《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中確立的原則,制定現有和未來建築和基礎設施的氣候適應計畫。將氣候變遷因素納入《環境影響評估條例》及其技術備忘錄,以確保氣候風險得到充分應對。
大自然本身提供了加強氣候韌性的解決方案。以后海灣濕地為例,能像海綿般吸納伴隨暴雨的過多雨水。WWF建議政府利用北部都會區內的自然條件,推行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為環境和社會帶來益處。
海洋空間規劃
施政報告提到加強海運和港口策略的發展以及推動郵輪旅遊,WWF代理海洋保育主管彭莉恩表示:「進行全面而以生態系統為本的海洋空間規劃對於實現可持續的藍色經濟至關重要,有助發揮行業潛能的同時,亦能有效解決持份者之間的潛在衝突,包括顧及海洋生態系統的保護。」 WWF重申,政府應撤回交椅洲人工島填海計劃,因為在沒有進行全面海洋空間規劃的情況下,不應進行大型填海工程。
香港現時只有5%海域被劃為或擬建為海洋保護區,政府需盡快制定擴展海洋保護區的時間表和路線圖,並優先在2025年前將大嶼山水口灣劃定為海洋保護區,以乎合《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的方向。
循環經濟
生產者責任計劃(PRS)應以循環經濟為目標,並可透過提高回收質量而達成,以膠樽為例,可以達致100%回收再造為目標。政府應向產業提供必要的補貼,以發展能夠實現回收材料完全循環的基礎設施。在此之上,政府更要制定一個全面的PRS,將所有類型的包裝材料和產品納入計劃,並就不同產品類型制定明確和加快的時間表,計劃應讓生產商容易識別符合條件的產品。
WWF一直關注環境保育,並致力與政府、企業、公眾攜手合作,實現可持續未來。WWF將繼續提高公眾意識,透過保育及教育項目推動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育。
請按此參閱本會對《施政報告》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