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想搜索什麼?

亞洲水鳥保育基金
© Xue Lin
透過賦權與合作進行保育

亞洲水鳥保育基金(以下簡稱AWCF)於2005年7月成立,目的是為在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通道(EAAF)上,於亞洲重要地點上進行的遷徙水鳥(包括海鳥)的保育項目提供資助。AWCF於2019年年底進行了調整,並在旗下成立了「WWF 楊路年博士基金」及「亞洲遷飛通道保育行動基金」,希望把資助覆蓋的範圍從EAAF延伸至中亞遷飛通道(CAF)。兩個新基金的宗旨是支持在亞洲地區進行的在地保育項目,特別是透過與當地社區合作的項目,保育EAAF和CAF上的遷徙水鳥以及牠們賴以生存的濕地生境。​

自成立以來,AWCF已支持了超過50個影響深遠的項目:
  • 在蒙古﹑中國、泰國及印尼舉辦的培訓工作坊提高了當地學生、非政府組織、社區、新晉調查人員及政府官員的水鳥監察水平。定期的水鳥監察工作更確認了在俄羅斯堪察加半島﹑中國如東縣﹑孟加拉Cox’s Bazar和北蘇門答臘省Deli Serdang等的重要水鳥棲息地。
  • 超過14,000個來自當地社區的人員和逾8,000名師生參與了不同的公眾意識推廣活動,包括講座、展覽、工作坊及濕地實地考察。
  • 鼓勵當地社區參與如舉報捕獵活動及與當地獵人簽署保護水鳥同意書等,更有效地保護水鳥。措施開始後,中國內蒙古自治區輝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丹頂鶴以及俄羅斯Daursky State 保護區內的鴻雁和白枕鶴的繁殖成功率已大大提升。
  • 基金亦有助不同地區如蒙古的Dashinchilen Tsagaan濕地加入成為東亞—澳大拉西亞遷飛通道夥伴計劃的網絡鳥區 (EAAF Network Site)。

© WWF-Hong Kong
關於WWF 楊路年博士基金
楊路年博士是一位一直醉心於亞州濕地及水鳥保育工作的自然保育學者。在1991至2008年,他受聘於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負責管理米埔保護區。在此期間,楊博士積極參與把米埔及內后海灣濕地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即拉姆薩爾濕地)的工作,同時開展了濕地管理培訓項目以及針對學生及公眾人士的環境教育工作。​

2008年,楊博士出任「拉姆薩爾公約秘書處」亞太區高級主任,專責支持公約的策略性發展及有效執行。十年後,楊博士擔任「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通道伙伴關係(EAAF Partnership)」執行總裁一職。在任期間不但完成了「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通道2019-2028年保育策略」,還協助朝鮮加入成為拉姆薩爾公約的締約國和EAAF Partnership 的合作伙伴。​

在2019年3月5日,楊博士在北京開會討論為黃海地區的潮間濕地定立保育行動期間不幸去世。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特設立「WWF 楊路年博士基金」,以紀念楊博士為水鳥及濕地保育作出的傑出貢獻。基金的最高資助金額為10,000美元(一年項目)。​
© Nyanpo Yutse Conservation Association
關於亞洲遷飛通道保育行動基金
在2019年,世界自然基金會開始了「亞洲遷飛通道保育行動」,以聯合EAAF和CAF上的不同團體和利益相關者,共同確保兩條遷飛通道上的重要地點得到保護,讓長途遷徙鳥類可繼續有停棲地的同時,也希望人類可永續利用這些生境。​

為支持EAAF和CAF上的濕地和遷徙鳥類的保育工作,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設立了「亞洲遷飛通道保育行動基金」。基金的最高資助金額為5,000美元 (一年項目)或5,000美元/年(2-3年項目)。​


如欲了解更多關於「亞洲遷飛通道保育行動」的資料,請按此(網站只提供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