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WF is run at a local level by the following offices...
- WWF Global
- Adria
- Argentina
- Armenia
- AsiaPacific
- Australia
- Austria
- Azerbaijan
- Belgium
- Bhutan
- Bolivia
- Borneo
- Brazil
- Bulgaria
- Cambodia
- Cameroon
- Canada
- Caucasus
- Central African Republic
- Central America
- Central Asia
- Chile
- China
- Colombia
- Croatia
- 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
- Denmark
- Ecuador
- European Policy Office
- Finland
Our News
香港如何起動可再生能源發展?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商界環保協會及香港浸會大學於2月24日協辦「香港如何起動可再生能源」研討會,並匯聚政府、業界及學界等逾120位專家及嘉賓,集中討論本港發展可再生能源的潛力、面臨的挑戰、政府的角色及相關政策支援,以及市民對未來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期望。
環境局副局長陸恭蕙於會上表示,政府現正與兩電商討在2018年後的《管制計劃協議》內引入「上網電價」及「可再生能源證書」,以推動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環境局早前亦公佈《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30+》,以現時的可再生能源技術發電,包括離岸風力、太陽能及轉廢為能所產生的電力,可滿足全港3-4%的電力需求。政府亦在兩個水塘安裝浮動式太陽能系統,現正進行試驗及測試成效。此外,2017年《施政報告》宣佈,政府已預留兩億元於公共建築物設置可再生能源設施。
「參考其他國家的情況,只要太陽光伏產業發展成熟,有關的安裝成本便會相繼大幅下跌,將可逐步減少初期所需之金錢誘因或補助。」-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環境保護總監魏啟宏
香港要達到《巴黎協議》所訂的減排目標,必須履行責任盡快採用更多可再生能源,而非單靠發展天然氣。根據香港理工大學2013年的研究顯示,香港的太陽能發展潛力遠比政府公佈的數字高,如能善用本港的天台空間安裝太陽能系統,足以供應全港10%的用電量。
要全面起動可再生能源發展,政府及兩電必須盡快採納上網電價政策,以提供經濟誘因,全數回購由市民所生產的可再生能源電力,吸引市民及相關能源產業參與及投資可再生能源市場。以其他國家為例,隨著產業的迅速發展,上網電價的回購價格會逐步獲得下調。根據本會最新估計,如太陽能以供應全港6%用電量為目標,並將初期回購價定為每度電4港元,對電費的潛在加幅只有4%,遠遠少於兩電過去所經歷化石燃料價格波動的幅度。而且,太陽能安裝户每月將享有穩定電費回報,以安裝一個2千瓦的太陽能光伏系統為例,每年潛在電費回報達$9,000港元。
下屆政府可如何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 (只限英文版)
台灣太陽能產業專家陳坤宏先生於會上指出,自台灣政府於2009年實施「上網電價」政策,天台及農地的太陽能系統安裝量大幅上升,促進可再生能源市場的發展,並為居民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政府亦訂立明確目標,於2025年前將本地太陽能系統的安裝容量達至20兆瓦。直至2015年,台灣的太陽能市場錄得顯著增長,總安裝容量近1兆瓦,當中以屋頂式太陽能系統的增幅最大 。
WWF聯同香港浸會大學及綠色和平,於2016年進行一項《香港太陽能政策》研究,收集來自商界、學界及公眾對未來太陽能政策的建議。香港浸會大學亞洲能源研究中心主任馬雅燕博士於會上指出,調查顯示大部分受訪者較傾向支持「上網電價」及「太陽能系統租借」等政策。「太陽能系統租借」可容許用戶以較低成本自己發電自己用,例如市民可向電力公司或可再生能源公司租借太陽能系統及相關設備,向其支付固定的設備租金,但市民可選擇將電力自用或賣給電力公司(如有相關政策支持)。在參與有關調查後,受訪者對於可再生能源的支持度都有所上升。然而,他們亦擔心相關的支援或補貼,會否只惠及擁有天台的家庭。
「不過,現時市場並不允許我們選擇使用哪一種能源。」- 工作坊受訪者
香港過去10年的可再生能源比例只佔整體發電燃料組合的0.1%,相信這數字亦不是香港市民未來10年樂見的結果。政府必須把握現時與兩電檢討《利潤管制協議》的機會,於未來10年推動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否則,本港的可再生能源在欠缺目標及誘因下,將難以突破政府所指的發展潛力,市民亦無法參與電力市場。本港在研究可再生能源發展時,應借鑒其他國家,盡快推行上網電價政策,以協助供應商、安裝戶及小型投資者。即使現時仍未有上網電價政策,兩電及政府亦需攜手合作,制定簡快程序,容許小型發電戶將系統接駁至電網。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
氣候及公眾參與主任
杜珮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