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想搜索什麼?

Our News

世界自然基金會推出《海鮮選擇指引》修訂版

世界自然基金會推出海鮮選擇指引修訂版
 
香港人對海鮮的需求龐大,每人平均於一年間消耗65.5公斤海鮮,較全球人均食用量高出3倍。現時在本港食用的海鮮,約有百分之90由逾170個國家及地區進口。因此,我們對海鮮作出的選擇對海洋有著深遠的影響。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於2007年推出首份《海鮮選擇指引》,並於2013年作出修訂。《海鮮選擇指引》為一份工具,讓市民及餐飲業持份者分辨出海鮮的可持續性,指引涵蓋70多種香港常見的海鮮品種,令大家購買及食用海鮮時可以作出明智的決定。世界自然基金會不同分會的專家根據物種的野外種群數量、原產地、生產方法及漁場或漁業管理,評估這70多種海鮮的可持續性,並由海洋科學家覆核。這些海鮮被分為三個類別:「綠色-建議」、「黃色-想清楚」,以及「紅色-避免」。
 
今年,WWF再次修訂《海鮮選擇指引》,作出以下重要更新:
 
南非鮑魚
於《海鮮選擇指引》修訂版中,野外捕撈的南非鮑魚由「黃色-想清楚」變為「紅色-避免」。此品種生長速度緩慢,生長8年方臻性成熟期,並需8至10年方達合法捕撈的大小,所以易受捕撈壓力影響。雖然此品種的商業捕魚活動已於2008年至2010年關閉,其中7個捕魚區亦根據野外種群數量及過往漁獲制定了配額制度,但因為非法捕魚情況嚴重以及當地不斷向已遭過度捕撈的區域增加配額,因此措施成效不大。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TRAFFIC)的報告亦指出,有組織犯罪集團會於當地找來非法盜獵者,並以毒品作回報,而所有合法或非法捕撈的鮑魚會出口至東亞洲,香港更是這國際貿易的中心點。因此,購買由南非捕撈的鮑魚只會令過度捕撈的問題加劇,甚至有機會間接支持了當地的非法捕獵行為。
 
雖然如此,你不必拒絕食用所有南非進口的鮑魚,因為市場上有另一種選擇!於新修訂的《海鮮選擇指引》中,本會新增了南非養殖鮑魚,列為「綠色-建議」類別。此養殖鮑魚與野外捕撈屬同一物種,但卻於南非沿岸的陸地上以缸養殖,部份養殖場更同時養殖海藻,以減少直接排出海洋的有機廢物。
 
黃鰭吞拿魚
原有的《海鮮選擇指引》中,有兩個為野外捕撈黃鰭吞拿魚的評估,一個被列為「黃色-想清楚」,另一個則被列為「紅色-避免」。此兩項評估主要不同為其捕撈方法。而於今次的修訂版中,於菲律賓及印尼以手釣捕撈的黃鰭吞拿魚,其可持續表現有所改善,因此由「黃色-想清楚」類別變為「綠色-建議」。手釣的選擇性高,能以成魚為捕撈目標,不會破壞海床環境,因此這是其中一種最不影響環境的捕撈方法。手釣的漁具包括垂釣、手釣、多勾竿釣及拖釣。而另一種會導致嚴重意外捕撈的黃鰭吞拿魚捕撈方法為浮延繩釣,常見於印尼吞拿魚漁業,仍被列為「紅色-避免」類別。不論你是海鮮供應商或是買家,記得選擇於菲律賓及印尼以手釣捕撈的黃鰭吞拿魚!
 
除了以上的更新,《海鮮選擇指引》修訂版亦新增了幾個海鮮品種,例如紐西蘭養殖青口、亞洲養殖鰻魚及鯊魚。
 
立刻下載《海鮮選擇指引》流動應用程式,查閱以上更新!
Android
iOS
 

Share This!

Help us spread the 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