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想搜索什麼?

Our News

海豚保育與生態旅遊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一直積極以不同的方法,保護受威脅的中華白海豚,包括透過與生態導賞公司合作,在充滿傳統漁村特色的大澳推出生態旅遊計劃,從而讓大眾了解更多關於保育和海豚現正面對的威脅,並為小艇船家度身訂造一套海豚觀賞守則。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一直積極以不同的方法,保護受威脅的中華白海豚,包括透過與生態導賞公司合作,在充滿傳統漁村特色的大澳推出生態旅遊計劃,從而讓大眾了解更多關於保育和海豚現正面對的威脅,並為小艇船家度身訂造一套海豚觀賞守則。
 
2014年起,WWF開始在大嶼山一帶與當地的旅遊公司合作,同時推廣知識型生態旅遊導賞團,以及宣傳一套海豚觀賞守則,進一步保護海豚及遊客的安全。在2015年7至10月的觀豚旺季期間,本會正式推出大澳觀豚導賞服務先導計劃(下稱計劃),當時5間主要小艇船公司中,有4間願意參與此計劃。為提供專業的海豚觀賞服務,本會更特別訓練一批大學生成為海豚導賞員。計劃在第一階段已籌辦超過850個、每個為時20分鐘的免費導賞團, 成功令超過12,000名遊客透過導賞團認識海豚。
 
由於導賞計劃反應熱烈,本會在2016年邀請一間香港生態旅遊公司 — 旅行家(HKTraveler) 參與導賞計劃,以進一步推廣海豚觀賞團予公眾,而本會在計劃中則擔任顧問角色。旅行家舉辦的付費生態遊,讓遊客更深入了解大澳文化和中華白海豚所面對的危機。而計劃的第二階段,更得到全部5間小艇船公司的支持,合共舉辦超過20個、每個為時3小時的導賞團,以及320個、每個為時20分鐘的導賞團,分別吸引超過200名遊客和4,000名遊客參加海豚觀賞團。
 
事實上,漁農自然護理署(漁護署)在2000年已向大型船隻發出海豚觀賞指引,但在實施方面仍欠缺成效和監察。船家發現部分漁護署的指引根本難以依從,例如在海豚出現的500米範圍內,只容許一艘船在附近水域進行觀賞活動,以及在海豚出現的100米範圍內,船隻必須以最低速行駛,甚至停駛。這些要求都令遊客難以近距離觀賞海豚,無法滿足他們對導賞活動的期望。此外,指引主要為遊艇及遊輪等大型船隻設計,因此並不適用於速度較慢及體積較小的小艇。
 
為增加保育成效,WWF與漁護署、海洋哺乳動物保育工作小組和海豚研究專家商討,替小艇船家度身訂造一套符合國際標準的觀豚指引,以減低對海豚造成的威脅。守則推行至今,大部份船家都樂於遵守本會所訂立的相關指引。若小艇船家在進行海豚導賞時違反守則,便有機會擾亂海豚的生活環境和增加撞傷牠們的機會。
 
自WWF在2015年推出指引至今,本會的研究人員每月都定期到大澳一帶水域實地考察幾次,量度船家的守規率,以便分析指引的利與弊。研究發現,船家對本會制訂的守則採取一個非常合作的態度,包括保持觀豚時間為最多10分鐘、致力確保不會有超過3艘觀豚船在海豚100米範圍內出現,並在海豚出現的500米範圍內減速。 而經過長達兩年的觀察和分析,WWF發現船家整體的守規情況在兩方面有明顯的改善,包括減少以高速駛近海豚,以及用不合適的方法接近海豚,例如迎面駛近海豚、截斷海豚的行動路徑,或把海豚逼進死角,這都減低對牠們的干擾。
 
不過,WWF亦發現,船家的整體守規率會隨著觀豚的旺季和減季而不同,當中的波幅亦相當大。由於春季和冬季期間,海豚於香港水域的分佈各有不同,目擊海豚的機率亦有所不同。船家為了讓遊客更容易觀賞海豚,便需將船駛近海豚。因此在2016年7至9月的觀豚高峰期,平均守規率為74.7%。相反,在2017年1至3月的觀豚淡季期間,平均守規率只錄得37.7%。WWF正密切監察船家在觀豚旺季及淡季期間的守規情況,並與他們緊密合作,減少犯規機會。
 
由於小艇的螺旋槳葉片有機會令海豚受傷,因此,WWF早前為兩艘小艇試裝了三款不同設計和材質的螺旋槳保護罩,並展開多種測試,以了解各種型號的效能,希望進一步減低海豚被船撞傷的機會。測試結果發現,保護罩能有效減低螺旋槳10至20%的拉力,不過同時為小艇帶來異常的震動。在考量乘客安全的重要因素後,本會認為這三款保護罩,無論在效能性和安全性方面都未能達到一定標準,因此未有選擇使用當中任何一款。WWF正積極尋找其他方法,保護海豚免受船隻撞傷。
 
近十年,大嶼山水域的海上交通漸趨繁忙,亦對海豚加添多重壓力。WWF正著力在南大嶼山一帶進行海豚行為調查,集中研究水底噪音密度以及海豚與船隻碰撞的風險,並提供適當的建議,以便為中華白海豚制訂一份「物種行動計劃」,緩和海豚面對的威脅。
 
中華白海豚是香港重要和珍貴的物種,WWF正積極促請政府,盡快成立西大嶼山海岸公園 (即大澳),保護僅餘的海豚棲息地和減低因發展而對海豚造成的威脅。

Share This!

Help us spread the 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