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WF is run at a local level by the following offices...
- WWF Global
- Adria
- Argentina
- Armenia
- AsiaPacific
- Australia
- Austria
- Azerbaijan
- Belgium
- Bhutan
- Bolivia
- Borneo
- Brazil
- Bulgaria
- Cambodia
- Cameroon
- Canada
- Caucasus
- Central African Republic
- Central America
- Central Asia
- Chile
- China
- Colombia
- Croatia
- 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
- Denmark
- Ecuador
- European Policy Office
- Finland
我們所見的盼望 – 將可持續生活納入本地小學課程
「一直以來,我們都希望將環境教育納入本地教育課程,並成為主流。縱然過程絕不容易,但每一步小步都是值得。」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教育經理林嘉琪如此說。「很高興看到優質教育基金贊同我們的願景和支持這個三年計劃。透過這計劃,我們真的看到了多個一些成功建立可持續校園的例子。」
「一直以來,我們都希望將環境教育納入本地教育課程,並成為主流。縱然過程絕不容易,但每一步小步都是值得。」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教育經理林嘉琪如此說。「很高興看到優質教育基金贊同我們的願景和支持這個三年計劃。透過這計劃,我們真的看到了多個一些成功建立可持續校園的例子。」
「全校參與模式」是計劃中有一個概念,表明全校上下一心參與,才是成功推行校園可持續發展教育的關鍵。正如教育委員會主席陳美娟校長所言:「所有老師都應該有這心態,一起將可持續生活教育變成生活及教學的一部分。」
「將可持續生活納入本地小學課程」是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與12間小學協作的三年教育計劃。計劃中的「全校參與模式」,包括以下四個範疇:
「學生為本」及「學與教」
除了為每級學生度身設計級際活動,世界自然基金會積極鼓勵各參與學校優化課程內的環境教育內容。其中一間參與學校的教師,開展了一個全新專題研習課題,在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協助下,讓小四學生參與戶外學習及教師設計的活動,進行以海洋垃圾為主題的STEM專題探究。
「學生為本」及「校舍及資源管理」
數間計劃中的小學學生,完成訓練後組成了Agent Green。得到學校管理層的支持,其中一班Agent Green在校園小食部推行了「走塑快線」,鼓勵同學減少使用即棄塑膠餐具。這些新點子,切實回應了計劃的目標,我們亦期待更多新點子的出現。我們相信,環境教育將會在不久的將來成為本地教育系統的主流。
「學與教」及「學校文化與理念」
知識傳遞及經驗分享,是將可持續生活納入本地小學課程的關鍵。是而「學習社群」(Learning circle)的成立,讓不同學校的教師及管理層聚首及交流,實在叫人鼓舞。鐘聲學校郭詠儀主任分享:「與夥伴學校進行的工作坊和交流,令我們獲益良多,我們在一間學校埋首工作,未必有機會看到外面的更好方法。。『學習社群』讓我吸收了不少好主意,有來有往,感覺好開心。」世界自然基金會期望,未來能邀請更多充滿熱誠的教師參與其中,一起提高香港學界的可持續性。
除上述的好點子外,其他學校還有多個成功範例讓大家參考。想了解更多,請參與1月26日及1月30日舉行之「計劃經驗總結分享會」及「教師交流工作坊」,出席者可獲最佳範例及教案手冊一本。
詳情及報名(https://www.surveymonkey.com/r/QEFshar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