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想搜索什麼?

Our News

水產養殖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方案嗎?

野外捕獲的藍鰭吞拿魚是香港最不可持續的海鮮之一。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太平洋藍鰭吞拿魚被列為易危,大西洋藍鰭吞拿魚被列為瀕危,而南方藍鰭吞拿魚更被列為極度瀕危。

野外捕獲的藍鰭吞拿魚是香港最不可持續的海鮮之一。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太平洋藍鰭吞拿魚被列為易危,大西洋藍鰭吞拿魚被列為瀕危,而南方藍鰭吞拿魚更被列為極度瀕危。那養殖藍鰭吞拿魚是更可持續的選擇嗎?

藍鰭吞拿魚的養殖場主要位於澳洲、地中海和日本,看似是個不錯的方法以代替野外捕撈,但當有更深入的了解後便會發現這是錯誤的想法。

藍鰭吞拿魚是一種肉食性動物,是食物鏈中的頂級掠食者。在水產養殖中,牠的魚類投入產出比(Fish in Fish out ratio,簡稱FIFO比率)十分高。FIFO比率是一種基準,量度需要投放多少野生魚穫作為飼料,以養殖出相對的魚產品。藍鰭吞拿魚的FIFO比率為15:1。換句話說,養殖每噸藍鰭吞拿總共需要15噸野生魚類飼料。相比之下,養殖三文魚和鱒魚的FIFO比率為0.82:1,而鯉魚科的品種如鯇魚的FIFO比率只是0.02:1。在2015年,整體水產養殖的平均FIFO比率為0.22:1。

藍鰭吞拿魚在全球海鮮市場中為每磅價值最高的魚產品之一,因此,漁民會為了賺取更大收益而盡力增加吞拿魚的體積。為了將每條吞拿魚的體重增加10-20公斤,漁民會將沙甸魚、裸玉筋魚、秋刀魚、鯖魚、日本竹筴魚和墨魚混合,以餵飼藍鰭吞拿魚。這大大降低了養殖藍鰭吞拿魚的環境效益和可持續發展性。

世界自然基金會的《海鮮選擇指引》涵蓋了70多種本地最常見的海鮮,養殖及野外捕撈的藍鰭吞拿魚均屬於「避免」類別。這指引分為三個類別:綠色—建議;黃色—想清楚;紅色—避免。綠色類別表示漁業管理得當,以可持續發展的方式捕獲或養殖海鮮。黃色類別表示漁業轉向不可持續的風險。紅色類別表示漁業過度開發,或使用對環境有破壞性的方式捕獲或養殖海鮮。
藍鰭吞拿
© WWF Mediterranean / Chantal Menard
藍鰭吞拿
藍鰭吞拿魚
© Michel Gunther / WWF
藍鰭吞拿魚

Share This!

Help us spread the 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