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WF is run at a local level by the following offices...
- WWF Global
- Adria
- Argentina
- Armenia
- AsiaPacific
- Australia
- Austria
- Azerbaijan
- Belgium
- Bhutan
- Bolivia
- Borneo
- Brazil
- Bulgaria
- Cambodia
- Cameroon
- Canada
- Caucasus
- Central African Republic
- Central America
- Chile
- China
- Colombia
- Croatia
- 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
- Denmark
- Ecuador
- European Policy Office
- Finland
Our News
什麼是碳足印? 踏出第一步 對抗氣候轉變
早在百多年前,已有人提出全球暖化問題,不過近數十年大家才有所行動。然而,自著名自然作家瑞琪‧卡遜(Rachel Carson)於1962年發表的著作《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詳細說明殺蟲劑的禍害後,大家已開始鼓吹低碳生活,並關注相關的環境問題。非政府組織、政界人物以及西方國家如英美的新星及金融界鉅子,均帶頭推動環保。亞洲亦將追隨其步伐,而香港更有潛力在當中擔當重要角色。卡遜於著作中披露,自然界和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不過科技發展並不一定能與自然界規律協調。這論點曾經備受爭議,但現已是老生常談。自卡遜發表其論述後,環保運動取得重大進展,然而人類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或稱為「碳足印」)持續上升,引發全球暖化問題。如果情況不改善,將構成末日大災難。
隨著全球人口迅速增長至超過60億,化石燃料需求飆升,世界各國(如中國)的城市亦急速發展。同時,氣候轉變的影響比科學家預計來得更快更明顯。溫室氣體排放量未有減少的跡象;水銀含量仍然穩步上升;冰川正在溶化,而聖經中提到引發末日災難的颶風、水災及旱災亦席捲全球。
跨政府氣候變化專家小組(IPCC)現在非常肯定人類是全球暖化的元兇,並警告人類只餘下8年時間,去執行控制氣體排放量等措施,去預防全球暖化繼續惡化,以免招至滅亡。如不盡快採取行動,成千上萬的生靈將受威脅,全球過半數動植物品種可能因生態遭到破壞而絕種。在卡遜發表《寂靜的春天》後的廿多年,有不少人認為人類是造成環境問題的罪魁禍首。這想法曾一度被視太過激進,不過現時全球各地的人亦同意此觀點
決心共抗全球暖化
雖然愈來愈多證據證明氣候轉變的影響嚴重,公眾起初仍然對其嚴重性及真確性存疑。不過,三年來氣溫破紀錄地上升、極端的天氣,加上令人心寒的科學證據,終於改變了公眾的看法。美國前總統候選人戈爾及IPCC獲頒發諾貝爾和平獎,以表揚他們令全球關注氣候轉變問題,以及使氣候問題獲得世界各地的媒體廣泛報導的成就。2007年,全球暖化成為世界焦點,激勵公眾為挽救地球出一分力──第一步是要減少個人的碳足印。
全球的民意調查皆反映公眾對全球暖化的態度已明顯轉變。根據耶魯大學最近的調查,超過80%美國人認為全球暖化問題「嚴重」,與3年前相比,大幅增加了70%,此調查結果跟2007年英國廣播公司世界台(BBC World Service)有關氣候轉變的民意調查結果吻合。該調查顯示, 9成受訪者認為需要採取行動令公眾關注全球暖化,而絕大部分受訪者均認為時間是成功的關鍵所在。在香港,公眾對全球暖化問題的態度也大同小異。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調查結果,雖然香港以購物天堂見稱,但市民的環保意識原來相當高。調查中差不多所有受訪者均關注氣候轉變問題,更有4分之3的市民不滿意政府推行的預防措施。
低碳革命
世界各國政府就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故意拖延,不過己深明問題嚴重的民眾亦絕不坐視不理,一個於2007年新收入牛津英語辭典的流行新詞亦應運而生。隨著今年傳媒廣泛報道氣候轉變的問題,「碳足印」這名詞近來於多國語言中被廣泛應用,有助人們了解生活習慣對全球暖化的影響,而減少個人二氧化碳排放量,則可減慢氣候轉變的速度,或許能給予政治領袖時間,將對抗全球暖化的言論付諸行動。
廣義來說,碳足印以二氧化碳為量度單位,量度人類活動所產生的溫室氣體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因此,碳足印能計算出個人、產品或服務對全球暖化帶來的特有影響。個人二氧化碳來自每天的能源消耗活動,包括使用電力、旅行的方法及次數、食物選擇及同樣會造成污染但較難觀察污染程度的活動,如消費習慣。所有附有價錢標籤的物品均與二氧化碳排放有關,程度則隨著生產及運輸的過程而有所不同。
無論是基於潛在的自保心態,還是隨革命而生的環保觀念,在低碳生活背後,人們的確有很大動力透過網上工具如碳足印計算機,去監察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同的碳足印計算機,準確度及技術也有差異,但目標同樣是協助環保分子估計其碳足印的份量,這習慣亦在互聯網上迅速流行起來。
如果你使用快速網上搜尋,便不難察覺從環保團體到去年創立環保姊妹網站的雅虎、英國石油公司以至旅遊網站、新聞集團及熱心的企業家,都在互聯網開設碳足印計算機,宣揚低碳生活方式及低碳消費模式。公眾人物如貝理雅、傳媒大亨及後起環保主義者梅鐸,以及近來小部份香港環保分子皆採取行動,誓言要減少氣體排放量。
綠色消費?
全球各地關注環境問題的消費者均開始響應環保購物模式。要紓緩氣候轉變問題,碳中和產品(即低或甚至零碳排放量的產品)成為了環保的選擇。這不斷發展的趨勢影響了商界,更令商人明白到環保概念其實是有利可圖的。
耶魯大學環境法律及政策中心主任Dan Esty先生說:「商界對環保的態度急劇轉變。公司不再視環保問題為需負擔的成本、遵守的法例及應付的危機,反而開始留意到其有利之處,明白到社會對預防氣候轉變措施的渴求,將大為增加對低碳產品的需求。」
從前商人視環保為負擔,現在則視之為商機。大型零售商沃爾瑪及特易購現正透過推行新的碳標籤計劃,讓消費者根據其碳足印的大小測量產品,以贏取消費者歡心。就連潮流品牌也加入低碳行列──高級品牌Rag & Bone最近設計了「無碳」T恤,備有兩款顏色以供選擇。環保很明顯已迅速成為新潮流,而曾被嘲笑為嬉皮士的環保分子,不久後將可能成為潮流先驅。
有評論諷刺指,近期社會圍繞低碳生活議論紛紛,所說的不過是一堆謊言,為的是帶起跟風熱潮,來配合宣傳計劃。陰謀論者指那些帶頭的環保分子衣著講究而且喜愛環遊世界,消費模式令人咋舌,並且只說不做。戈爾繼奧斯卡金像獎後,取得諾貝爾和平獎,但他的碳足印驚人,且跟貝理雅一樣,頻頻乘搭私人飛機,惹來公眾批評。然而,其他人則讚揚那些為環境保護而抗爭的人士,指低碳熱潮預示環保精神將延續下去,可能使人類得以免受全球暖化所帶來的劫數。
香港如何才合乎標準?
香港人喜愛購物,買得多亦買得奢侈,香港亦因而見稱,政府樂於將「購物大過天」的概念放於大型廣告牌上去推廣香港旅遊業,消遣式消費已成了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006年尼爾森的調查顯示,93%香港受訪者承認他們「視購物為娛樂」,而34%受訪者表示,即使他們並非真的有需要,也會每星期購物一次,這反映香港的物質主義風氣盛行。
本地綠色運動代表人物、「綠色力量」創辦人周兆祥在網誌上表示,香港人「太鍾意買嘢…於購物癮胡塗購入用不著的東西」,我們浪費食物、紙張、食水及電力。我們的旅遊、娛樂及飲食習慣都「太灰色』了(即污染,與『綠色』相反),他建議我們扭轉「文明生活」等如不斷消費的迷思,加入「文明轉化的神聖行列」,立下決心,令自己生活一天比一天更簡樸。
香港人的購物傾向,對計算碳足印有正面和負面的影響。毫無疑問,物質消費增加碳足印,每年大量貨品進口,以及有4000萬遊客和商務旅客進出香港,對碳足印的影響就更不用說了。香港的「Affluenza」正不斷增大香港的碳足印,數字可能遠超過政府公佈的每年每人6.5公噸。
不過在另一方面,香港人雖沉迷購物,但未至於失去理性,他們不但可透過抑制其購物傾向,以減少碳足印,也可選擇低碳產品,這類產品大可成為製造商的主流產品。WWF的調查結果亦反映同樣的現象──90%受訪者表示,他們願意檢討其生活模式,為緩和氣候轉變出一分力。除了改變消費習慣外,香港人可以簡單的日常小習慣,如調節空調溫度、乘搭公共交通工具及於工作地點引入綠色概念,去實踐低碳生活。
然而,香港如何推行低碳革命,而公眾又是否準備好擺脫物慾,或將物慾轉化為減少碳足印的動力,並保護他們的棲身之處免受氣候轉變影響,這些仍然有待觀察。如果上述行動得以實踐,香港則有機會由被批評為缺乏環保意識的城市,轉變為亞洲的綠色都會。消費購物模式能否從還保中尋找出路?綠色消費又是不是一派胡言?公眾對碳足印的警覺是否足以影響政府及工業作出有效改變?另外,香港是否有能力實行周兆祥所提及的「高度文明的行動」,為挽救未來盡一分力?好奇的香港市民已開始提出這些最具影響力且發人心省的問題了,並查看他們的碳足印,確保我們的未來更清爽,更綠色。的確,我們下一步如何走,展示了以上問題的答案:你的下一步又如何?
WWF 特約 Pua Mench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