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想搜索什麼?

Our News

米埔自然保護區錄得中港新雀鳥品種 鷺鳥林20年後再現米埔

觀鳥人士在4月19日於米埔自然保護區的潮漲棲息地發現一隻黃胸鷸,是在香港及中國大陸的首個紀錄。黃胸鷸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IUCN Redlist)中屬近危物種。

觀鳥人士在4月19日於米埔自然保護區的潮漲棲息地發現一隻黃胸鷸,是在香港及中國大陸的首個紀錄。黃胸鷸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IUCN Redlist)中屬近危物種。
 
黃胸鷸在1920年代因遭到大量捕獵而瀕臨絕種;牠們是屬於中美洲飛行航道的遷徙候鳥,夏季於北極圈繁殖,然後沿著美洲中部南遷,到南美洲東南沿岸度冬。此雀鳥品種是首次在香港出現,而在最鄰近香港紀錄到其蹤影的地區則是台灣,時為80年代。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高級保護區主任梁嘉善表示﹕「由於香港不是黃胸鷸自然分布的範圍,故此鳥被視為『迷鳥』。不過,科學家認為長途遷徙候鳥出現在意想不到地方的情況並非罕見;至今在東亞—澳大拉西亞飛行航道已有超過三十項發現黃胸鷸迷鳥的紀錄。異常的天氣如強烈季候風,甚至雀鳥有時在遷徙期間不小心加入其他與牠們相似鳥種的隊伍,都可能是牠們成為迷鳥的原因。此鳥是首先被本地觀鳥人士勞浚暉先生於4月19日早上發現,但此後已失去蹤影,故我們相信此黃胸鷸已繼續北飛,正在遷移回到北極圈的旅途上。」
 
今年米埔春季遷徙的狀況良好,好幾個雀鳥品種如斑尾塍鷸及鷗嘴噪鷗的數目都錄得新高。春天除了是水鳥遷移到港的高峰期,亦是本地留鳥的繁殖季節。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很高興在本會以傳統方式管理的基圍內發現自然而成的鷺鳥林,當中有至少40對大白鷺及10對夜鷺在基圍內靠海一方的紅樹林上築巢。這兩個品種並不常在后海灣內繁殖,對上一次在灣內發現夜鷺繁殖已是12年前,在保護區內發現鷺鳥林更已是超過20年前。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米埔保護區經理施百納(Bena Smith)表示:「我們多年來一直致力吸引鷺鳥到保護區內築巢繁殖,對於牠們選擇歸來,我們十分鼓舞。由於此乃米埔內后海灣拉姆薩爾濕地範圍內唯一的鷺鳥林,能確保牠們完成繁殖和育雛,以鼓勵牠們來年重臨米埔十分重要。我們會避免讓參觀人士靠近鷺鳥林所在的區域,更會在夏季這個育雛的關鍵時刻輪流放乾數個基圍以便牠們覓食。」
 
公眾如希望到米埔自然保護區觀賞春季候鳥及新發現的鷺鳥林,歡迎參加米埔導賞團。詳情請瀏覽http://www.wwf.org.hk/getinvolved/gomaipo/
 
黃胸鷸檔案
學名﹕Tryngites subruficollis
保護狀況:全球性「近危」
身體特徵:擁有杏色的頭部和胸部;背部及頭頂較深色;擁有黃色的腳;黑色、短而直的喙;黑眼睛周圍的羽毛顏色較淡,看起來像有眼圈一樣
平均體長:20cm
生境:淺水濕地,特別鍾愛內陸短草地區
食物:昆蟲和蠕蟲
有趣資料:在凍原繁殖,雄鳥會以特殊的舞蹈吸引異性群
 
大白鷺檔案
學名﹕Ardea alba
保育狀況:區域性關注
身體特徵:體型大的鷺鳥,全身白色,長頸;面部黃中帶綠;擁有黃色的長喙及黑色的長腳
平均體長:90cm
生境:近岸淺水濕地,潮間帶泥灘,魚塘
食物:主要是魚類,有時也會食用蝦和蟹
有趣資料:在繁殖季節大白鷺的背上會長出「飾羽」,面部變成蘋果綠色,鳥喙變黑
 
夜鷺檔案
學名﹕Nycticorax nycticorax
保育狀況:本地關注
身體特徵:中等身型;頭頂及背上長有深藍色羽毛;面上及胸前白色,擁有灰色翅膀、黑色的厚大鳥喙及粉紅色的腳
平均體長:61cm
生境:紅樹林及魚塘
食物:主要是魚類,有時也會食用蝦和蛙類
有趣資料:主要在傍晚及夜間活動;紅色的虹膜讓牠們能在陰暗的環境下維持良好視力

Share This!

Help us spread the 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