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F發布《中華白海豚緊急保育行動》

發表日期 01 June 2020
珠江三角洲水域的主要中華白海豚生境
珠江三角洲水域的主要中華白海豚生境
© WWF-Hong Kong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與合作夥伴今日發布《珠江三角洲中華白海豚族群緊急保育行動》(《緊急保育行動》),爭取拯救白海豚的最後機會。WWF海洋保育主管麥庫克 · 勞倫斯(Laurence McCook)博士表示:「中華白海豚是香港、澳門、廣東共同擁有的特別物種,亦在三地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假若這標誌性物種在大灣區絕跡,無疑是一宗全球悲劇。粵港兩地的政府、企業以及民眾必須抓緊最後機會保育中華白海豚。」
 
珠江三角洲一帶水域孕育着相信是全球最大的中華白海豚種群。然而,嚴重的人為滋擾長期威脅着白海豚的存活,令珠三角一帶水域只剩下約2,000條中華白海豚。據估計,這個數字仍在持續下降中,甚至已經低於維持種群可恢復的最低水平,情況令人憂心。白海豚種群繁殖速度非常緩慢,輕微的環境改變亦會對牠們造成影響。珠三角的中華白海豚,包括香港錄得的個體正處於瀕臨滅絕的邊緣。 
 
WWF海洋保育主任吳嘉怡表示:「拯救中華白海豚刻不容緩,我們呼籲政府承諾落實《緊急保育行動》,在2024年或之前將西大嶼和南大嶼水域白海豚重要的覓食和社交生境劃為海豚保育管理區。香港政府有責任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CBD)以及《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BSAP)中保育中華白海豚的職責。」
 
南大嶼和西大嶼擁有天然綿長的海岸線,並孕育着可供給白海豚的豐富魚種,使該處水域成為關鍵的白海豚棲息地。自2015年起,中華白海豚在港的分佈因北大嶼各大型海上基建工程而逐漸向南遷移,南大嶼和西大嶼水域對白海豚更尤為重要。

聖安德魯斯大學高級研究科學家布蓮思(Lindsay Porter)博士指出:「考慮到這一帶水域對白海豚的存活非常重要,政府應該立即採取行動,優先保育該處水域並推行適應性的管理措施,以設立禁捕區為長期目標,並禁止在區內進行任何發展工程,同時限制船舶運行及其他人類活動。」

WWF聯同香港以及廣東地區各合作夥伴和機構共同制定的跨地域《緊急保育行動》,旨在穩定及恢復珠三角的白海豚種群。計劃建議對一系列覆蓋白海豚主要棲息地的核心區和緩衝區進行管理,包括劃定大嶼山的海豚保育管理區,以將對白海豚的人類干擾和威脅減至最低。

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梁美儀教授表示:「香港、澳門、廣東三地的跨區域合作對白海豚保育至關重要。《緊急保育行動》為快速展開和推廣白海豚保育奠定了基礎,政府應該帶領各方及時落實相關措施。我們還需要廣納學者、業界、觀豚營運商,以及受影響的公眾,如遊艇船家及漁民的意見,制定更長遠的計劃。」
珠江三角洲水域的主要中華白海豚生境
珠江三角洲水域的主要中華白海豚生境
© WWF-Hong Kong Enlar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