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基金會候鳥遷徙研究:過去11年為近2,000隻濱鳥繫上香港足旗

發表日期 11 May 2012
Flock of birds
© WWF-Hong Kong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於世界候鳥日(5月12及13日)前夕,公布最新濱鳥足旗繫放項目的成果:研究人員於今年四月至五月,在距離香港2,000公里的黃海渤海灣發現兩隻繫有獨立編號-新型香港足旗的灰斑鴴及數隻彎嘴濱鷸。研究有助確認過去的調查,再一次證實黃海是來港的遷徙濱鳥另一重要的補給站。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保護區主任梁嘉善分析濱鳥足旗繫放項目的重要性時表示:「世界自然基金會一直參與東亞­­­­-澳大拉西亞飛行航道足旗繫放項目,於米埔自然保護區為遷徙濱鳥繫上刻有獨立編號的顏色足旗。顏色足旗有助研究人員、觀鳥者和攝影者在毋須捕捉雀鳥的情況下,追蹤到遷徙濱鳥的行踪。而研究人員將收集到的目擊報告進行分析,得出雀鳥的遷徙路線,從而制定相應的濕地保育策略。」

自2010年起,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與香港鳥類環誌協會組成的研究小組為提升數據收集的質素,為濱鳥繫上刻有獨立編號的顏色足旗,以追蹤濱鳥於本地及海外的遷徙情況。迄今,香港的研究人員已為800隻濱鳥繫上新型足旗,當中四成行踪曾被發現。

黃海是東亞­­­­-澳大拉西亞飛行航道中一個重要補給站,可是,不同的發展用途令沿岸濕地銳減,嚴重威脅沿岸濕地的生態。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及中國分會正聯同其他國際組織,加強保育這片重要的濕地。

今年世界候鳥日的主題為「候鳥和人類─並肩跨越時空」,梁嘉善認為自己和候鳥的關係十分密切,她分享了一段難忘的候鳥情緣:「我曾於2008年11月在澳洲西北部為一隻大濱鷸繫上足旗,直至2009年4月,我倆於米埔『重遇』。現在回想起來仍十分興奮。而這隻大濱鷸至今仍生存,每年都在澳洲西北部出沒。」

於東亞­­­­-澳大拉西亞飛行航道工作的鳥類環誌人員,會按照足旗繫放計劃的協定,於不同國家及地區使用個別顏色組合的足旗。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及其他本地研究人員在2001年加盟足旗繫放項目,目前已為36個品種、近2,000隻濱鳥繫上了香港獨有的「上白下黃」顏色足旗。而米埔及內后海灣拉姆薩爾濕地繼續成為遷徙水鳥重要的中途站與越冬地。剛過去的冬季(去年12月至今年2月),於米埔內后海灣拉姆薩爾濕地越冬的水鳥超過72,500隻,數字與近五年的數據相若,相較80年代水鳥調查開始時高。

香港濱鳥遷徙的有趣知識
  • 自2001年,繫上香港足旗的濱鳥被發現於中國、南韓、日本、東南亞(馬來西亞及印尼)和澳洲出沒。
  • 一隻於2000年在港繫上足旗的斑尾塍鷸,是香港最長壽濱鳥的紀錄保持者,牠出現的時間長達3,547天(9年9個月),並曾於印尼蘇門答臘出沒。
  • 一隻彎嘴濱鷸在距離香港8,000公里、位於澳洲的塔斯曼尼亞省被發現,是現時為止最長的遷徙路線。
  • 一隻黑尾塍鷸自2011年1月於米埔被繫上足旗後,同年4月被發現於河北省出沒,經過最少4,000公里的旅程後,於今年3月再回到米埔。
  • 另一隻與本會結下情緣的灰斑鴴在今年3月於米埔繫上足旗,兩個月後由本會前總監梅偉義於遼寧省發現其踪影。 
Flock of birds
© WWF-Hong Kong Enlarge
The first Hong Kong wader (a Common Redshank) to be fitted with an engraved leg-flag
© John Allcock Enlar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