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鯊魚及鰩魚品種被列入CITES附錄II

發表日期 20 December 2016
A Thresher shark (Alopias vulpinus) is fatally caught in a fishing net, Mexico.
© Brian J. Skerry / National
2016年10月,「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締約國將蝠鱝(一種鰩魚)、長尾鯊及鐮狀真鯊列為公約附錄II品種。往後,這些品種的國際商業貿易,需於嚴格守則下進行,以確保品種可達致一定程度的可持續性。
 
香港每年處理約一半全球魚翅貿易。本港零售市場亦不難找到長尾鯊及鐮狀真鯊的魚翅。至於蝠鱝的腮板(用以過濾食物),可被用作中藥,故亦見於本港的中藥店。由於蝠鱝、長尾鯊及鐮狀真鯊已被納入附錄II,故其國際貿易必須先取得CITES許可證。
 
任何人若無領取相關文件而把CITES品種產品混入非CITES品種產品內,便有可能觸犯本地或國際法例。舉例如2016年7月一批沒有相關許可證的疑似鎚頭鯊品種魚翅被發現由巴拿馬海運至本港,並被漁農自然護理署檢走。
 
愈來愈多鯊魚及鰩魚被列入國際貿易公約或協議,令辨認合法及非法魚翅的難度日增。因此,相關持份者如商人、運載商及政府官員,都必須對每項魚翅及腮板貿易格外留神。稍一不慎,他們隨時都有機會涉及引入、運載或買賣該類非法產品的高風險當中。
 
A Thresher shark (Alopias vulpinus) is fatally caught in a fishing net, Mexico.
© Brian J. Skerry / National Enlar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