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想搜索什麼?

中華白海豚
© Lindsay Porter
只想 · 自「游」自在

中華白海豚 (Sousa chinensis) 早在 17 世紀已於本港水域定居,牠們多在珠三角河口棲息,出沒於鹹淡水交界。​

在香港,中華白海豚經常在沙洲及龍鼓洲海岸公園,以及大嶼山西部和南部一帶沿岸水域出沒。​

珠三角包括香港水域估計有約2,000 條中華白海豚棲息。但香港水域目擊的幼豚數目持續下降,減少的幅度令人擔憂,而幼豚的減少將會導致珠三角白海豚種群的個體數目愈趨下降。​

因為其獨特的粉紅色外表和友善的特性,這種海洋哺乳類動物深受香港人喜愛。即使如此,中華白海豚仍面對不少人為威脅,包括棲息地喪失及退化、魚類消耗、繁忙的海上交通等。多年來,這些累積的主要影響均使珠三角白海豚種群難以恢復。趁為時未晚,我們要更積極保護僅存的白海豚及其生境。​

立即聯署
趣味資料

保護中華白海豚-給海豚喘息空間

海豚是鯨魚與鼠海豚的近親,大家都屬於鯨目(學名為Cetacea)。

保護情況

全球保育情況
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華白海豚被列為「易危」品種

© Samson So
受保護情況
全球
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又名《華盛頓公約》)附件一。附件一包括了受到滅絕威脅的物種,這些物種通常禁止在國際間交易,除非有特別的必要性。

被列入《遷移物種公約》附件二。被列入附件二之遷移物種,受保護的情況不理想,如國際社會通力合作保護物種,情況可大為改善。

中國
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香港
受《野生動物保護條例》(第170條) 和《保護瀕危動植物物種條例》(第586 條) 兩個條例所保護。

沙洲及龍鼓洲海岸公園於1996年成立,旨在保護中華白海豚在港其中一個最重要的生境地。不過,中華白海豚在港多個重要生境仍未受法律保護。

© Thir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分佈
中華白海豚分佈在印度洋及西太平洋沿岸水域。中華白海豚在中國內地有4個族群,分佈於珠江河口、廈門、北部灣及雷州灣,最大的群種聚居於珠江河口,包括香港及澳門。

在香港棲息的中華白海豚只剩下47條。白海豚數目穩定,但正面對愈來愈嚴峻的威脅。

在港西部水域,全年均可發現中華白海豚的踪跡,包括北大嶼山水域近青山、沙洲及龍鼓洲海岸公園、赤鱲角及大澳。偶然會在南大嶼山的分流及大小鴉洲一帶出沒。這些海豚生境,只有沙洲及龍鼓洲屬海岸公園,受到保護。

生存威脅

棲息於珠江河口的中華白海豚相當獨特:該處既是中國最多中華白海豚聚集居住的地點,亦是全球其中一個海上交通最頻繁、污染最嚴重的水域。發展活動導致棲息地消失、環境惡化,令棲息於此的中華白海豚面對嚴峻的生存威脅。

海豚在香港聚居於西面海域,原本範圍已不算遼闊,面積有限,自90年代中期,更有逾1,400公頃面積之水域因填海而消失,不但直接令海豚失去生境地,更影響該區其他魚類生長,導致海豚的食物供應減少。另外,無止境的挖泥、傾土、大興土木,持續不斷的海洋及聲音污染,愈來愈頻繁的交通等,都威脅著我們珍貴的海洋生態。


 © Adam Minu


早於2000年,漁農自然護理署已制定對中華白海豚的保育及行動計劃,但除了進行長期監察外,其他措施少有付諸實際行動。舉例說,沙洲及龍鼓洲海岸公園雖名為「海豚保護區」,原本應是保護計劃的主要部份,但該區仍有發展項目進行,保護成效有限。此外,海岸公園內仍然准許領有許可證的商業捕魚活動,海豚因此要與漁民競爭食物,海岸公園因此未能為中華白海豚創造有利的生存條件,提供食物。

縱使如此,至少三個中華白海豚的重要棲息地仍未獲得任何法定保護。
 

香港及珠江河口的中華白海豚正備受以下威脅︰

1. 沿岸發展令生境地消失
中華白海豚一般在近岸水深不超過十米的淺水處覓食。過去以至即將進行的大規模填海,如赤鱲角機場、港珠澳大橋和第三條機場跑道等工程項目,都令海豚重要的生境消失,令牠們要遷移到較遠的、可能是不太合適的生境。沿岸蓬勃發展,更直接擾亂牠們的繁殖、生長及覓食等。填海工程亦可能干擾,甚至中斷海豚的遷徙通道。

2. 水質污染
挖泥期間,海水內沉積物數量會增加,令魚鰓更易堵塞,減慢魚類生長速度,及阻礙魚卵及幼魚的生長。魚類及甲殼類動物是海豚的主要食物,因此沉積物增加會導致海豚的食物減少,影響了海豚的食物鏈。挖泥亦會令水裡的溶氧濃度降低,導致魚類死亡,遂令中華白海豚的食物供應減少。

現時於沙洲東部,及未來於大小磨刀以南的海上污泥卸置設施所進行的污泥傾倒活動,會影響附近一帶的生態,危害中華白海豚的生存。污染物的有機氯及重金屬等,會溶解到海裡去,繼而在中華白海豚體內積聚,成為牠們的潛在健康隱憂。

中華白海豚亦受珠江河口區的污染困擾。不過,水質污染對中華白海豚的整體影響,仍有待更多研究作確定。

3. 海底的聲音污染
海豚依賴回聲偵測距離,進行獵食、溝通及定位。與聲納原理相似,海豚發出聲音,並依靠聲音反射,判斷同伴、魚類及其他物件的位置。海底工程有時會使用撞擊式打樁(南丫島南部的風力發電機組將採用此方式興建),這類聲音會擾亂海豚對聲音的判斷,有機會導致死亡。

海上交通愈來愈頻繁,亦會令中華白海豚接收回聲更困難,令牠們難以用聲音溝通。船隻發出的高噪音,可令牠們受到騷擾或傷害,改變生活習慣及使用聲音的方式。

4. 意外撞向船隻
填海令海面更窄,加上香港的海上交通愈來愈頻繁,每日有多艘高速客船穿梭香港、澳門及珠江三城市,令海面更覺擠迫。自1999至2009年,香港西部海域的交通流量,增加了1倍。現時高速客船的行線,正橫越大嶼山附近、主要的海豚生境,海豚被船隻撞傷的機會大增。有時,在中華白海豚的鰭上、身體上,可見到疤痕,這些疤痕有可能是由螺旋槳造成的。

5. 過度捕魚
現時,在香港並無規例或管制,限制漁獲數量。海裡魚兒數量逐漸減少,由觀察魚獲亦可略知一二,以往本地魚獲,以大條、生長期長、高價值的魚為主,現時則以細小、生長期短、低價值的魚佔多。除過度捕魚外,部分漁戶使用的捕魚方法,令漁業未能持續發展,例如拖網捕魚持續破壞海床生態。魚的數量減少,即海豚的食物減少。 © Alan Leung

關於海豚擱淺

大部分擱淺海豚,死亡原因不明,部分可能因為被捕魚工具纏住、被船隻撞傷或因環境污染而死亡。死亡的主要是年幼或初生的海豚。

以下是2000至2009年中華白海豚的擱淺數字︰

年份 中華白海豚的擱淺數字
2000 10
2001 8
2002 7
2003 14
2004 10
2005 13
2006 5
2007 17
2008 10
2009 8
(資料來源:漁農自然護理署)
 

累積影響

世界自然基金會對過去以至即將進行的大型基建工程,對中華白海豚造成的累積生態影響,深表關注,這些生態影響包括生境受破壞甚至消失。許多現正進行或計劃中的發展項目,均涉及挖泥、傾倒及填海等工程,同時有多種威脅及挑戰,這類項目對中華白海豚有限的棲息地帶來威脅,影響海豚的生存。

© Alan Leung

令中華白海豚於香港以西海域的棲息地消失的發展項目包括︰

已完工或正進行的項目 受影響面積(公頃)
東涌發展 128
青嶼幹線及北大嶼山快速公路 ~ 30
香港國際機場 938
屯門第38區 61
竹篙灣發展 280
大澳發展計劃 12.8
即將進行的項目  
港珠澳大橋的香港口岸及接線 >130
計劃中的項目  
大嶼山物流園 130
香港機場第三條跑道 >300

影響中華白海豚於香港以西海域的棲息地的發展項目包括︰
已完工或正進行的項目 受影響面積(公頃)
東沙洲海上污泥卸置設施 >300
即將進行的項目  
大小磨刀以南海上污泥卸置設施 153

現時的環境影響評估未能準確評估多項發展項目對中華白海豚的累積影響。
 

本會工作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已採取下列措施,保護香港及珠江河口的中華白海豚

建議採取的政策

  1. 本會建議政府與中國內地作跨境合作,保育中華白海豚,並制定跨境的保育計劃,與鄰近負責的當局,合作管理珠江河口整個地區。
  2. 本會要求政府,盡快落實在大嶼山西南部及大小鴉洲,增設海岸公園。政府早於2002年已建議增設海岸公園,以保護海豚重要生境。我們亦監察大小磨刀洲增闢成海岸公園的進度;增闢大小磨刀洲海岸公園的建議,是政府就興建港珠澳大橋造成的生態影響的補償方案
  3. 促請政府檢討現行的環境影響評估制度,確保累積影響會計算在評估內,並要求基建工程項目倡議者,處理對擾亂海豚生境地帶來的影響。
  4. 政府應為香港西部海域制定綜合性環境策略評估,確保發展項目要避開環境敏感地區,如中華白海豚的生境,及需保護物種如馬蹄蟹、海草床等的生境。
  5. 透過「拯救海洋大行動」(Save Our Seas),推動可持續發展的漁業管理,讓海洋裡的哺乳動物有更多食物供應。

減低發展項目對海洋生態的影響

  1. 提供意見及建議,指出項目對環境的潛在影響,並提供避免、減少、紓緩影響的最佳方法,令海豚生境受影響的程度減至最低。
  2. 爭取並確保發展項目對環境敏感地區的累積影響,減至最低。
  3. 如有大型基建進行,策劃行動以爭取加強海豚的保育力度。

科學研究及研討會

2008年,本會與鯨豚保護協會合作,舉行了「鯨豚專家研討會-十年的中華白海豚管理計劃,保育措施及保護立法」,邀請了國際知名的中華白海豚專家進行研討會,審閱所蒐集的關於該種群的各種信息,對海豚的生物學知識發展階段和面臨的威脅予以估計,並詳細制定了未來研究方向。

研討會上,該專家小組提出了25項建議,是本會中華白海豚保育工作的重要參考意見,本會將以此制定一套以科學為基礎的跨境中華白海豚管理計劃,並貫徹實施。專家小組其中的建議部分已完成工作或正進行中,本會於2010年在南中國海進行的中華白海豚研究。

自2010年初,本會與內地的南海水產研究所及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在南中國海進行為期1年的中華白海豚研究。研究在船上進行,旨在了解中華白海豚在珠江河口西部的分佈、數量及生境習慣,並訪問漁民,收集中華白海豚由珠江河口至廈門的相關資料。研究結果將有助制定保育管理政策。

 關於歐珀萊贊助之「中華白海豚保護項目」

成功個案

反對在大鴉洲興建液化天然氣站計劃 (No go at Soko) — 2006年,中華電力宣佈計劃在大鴉洲南部興建液化天然氣接收站,而該處正是中華白海豚其中一個最常出沒的生境。

世界自然基金會與香港政府多番周旋,更推出反對在大鴉洲興建液化天然氣站計劃的大規模公眾行動,增加公眾對事件的關注。在環評報告的公眾諮詢期內,本會收集到逾20,000個簽名支持請願行動。結果在2008年9月,中電宣布放棄在大小鴉洲興建天然氣接收站的計劃。
 

關於歐珀萊贊助之「中華白海豚保護項目」

中華白海豚在國際間又名印度太平洋駝背豚(Sousa chinensis),一般在近河口的淺水近岸生境出沒。在亞洲,只有少量有關種群分佈的資料,但已肯定物種零散分佈在中國、越南、新加坡、泰國,以及婆羅洲和爪哇的島嶼。
在中國,更曾被目睹在遠至東海近上海一帶,以及中國最南端的東京灣出沒。但在過去數十年間,中國沿岸地區經歷了很大的改變,海洋資源遭破壞,環境出現惡化。時至今日,在中國沿岸的海豚分佈已大大萎縮,東海和南中國海北部只剩下五個已知的種群:
  • 廈門九龍江(福建省)、
  • 珠江河口、香港和珠海(廣東省)、
  • 北海三娘灣(廣西省)、
  • 雷州湛江灣(廣東省)及
  • 苗栗縣和台南縣之間的濁水溪及大安溪(台灣)[這子種群已於2008年8月被世界自然保育聯盟列為極度瀕危類別]
本會相信除了這些已知的種群外,還可能存在一些較鮮為人知的少數種群,故建議推行為期三年的保育項目,以確定中華白海豚在目前中國沿岸出沒的範圍,並評估牠們的現況。

本會承蒙資生堂旗下品牌「歐珀萊」慷慨贊助此項目,一同推動中國各地海洋哺乳類研究人員的學術交流,支持中華白海豚的地區性保育工作,同時提高大眾對這獨特的粉紅海豚所面臨的困境的認識。

由歐珀萊贊助之「中華白海豚保護視頻拍攝活動」在2010年9月14日進行開幕儀式 

中華白海豚的研究工作
本會於2010年初邀請了南海水產研究所和第三海洋研究所進行進行船隻調查,收集關於珠江河口地區西部水域中華白海豚種群分佈、數量和棲息地利用的數據,並通過漁民訪談,收集中華白海豚在廈門至珠江河口之間沿岸的出現狀況資料。最後會分析利用所得的樣條線和照片辨認技術數據,進一步了解物種於珠江河口至廈門一帶水域最新的數量、分佈和保育情況。
 
由歐珀萊贊助之「中華白海豚保護視頻拍攝活動」在2010年9月14日進行開幕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