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想搜索什麼?

Our News

「育養海岸」計劃2015–16總結暨嘉許禮 最新海洋垃圾調查顯示塑膠仍佔大多數 呼籲大眾支持「全城走塑大行動」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為延續2012年膠粒事件的海洋保育精神,由2014年6月起展開為期兩年的「育養海岸」計劃,透過進行海洋垃圾及生態調查追尋垃圾源頭及瞭解海洋生態,助政府制定長遠有效的海洋保育政策。此計劃早前已完成所有海岸、沿岸水域及海底的海洋生態和垃圾調查,2015至16總結暨嘉許禮今日舉行,表揚義工過去兩年努力的成果,並公布次年在香港34個具生態價值地點的初步調查結果。數據顯示海洋垃圾中的最常見的是塑膠,比例高達六至八成。「育養海岸」計劃希望透過現正舉行的「全城走塑大行動」,呼籲大眾承諾減少使用即棄塑膠產品。並會加強港、澳和內地民間團體的交流及跨境合作,正視海洋垃圾嚴重影響各地海洋環璄及漁民生計的問題。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為延續2012年膠粒事件的海洋保育精神,由2014年6月起展開為期兩年的「育養海岸」計劃,透過進行海洋垃圾及生態調查追尋垃圾源頭及瞭解海洋生態,助政府制定長遠有效的海洋保育政策。此計劃早前已完成所有海岸、沿岸水域及海底的海洋生態和垃圾調查,2015至16總結暨嘉許禮今日舉行,表揚義工過去兩年努力的成果,並公布次年在香港34個具生態價值地點的初步調查結果。數據顯示海洋垃圾中的最常見的是塑膠,比例高達六至八成。「育養海岸」計劃希望透過現正舉行的「全城走塑大行動」,呼籲大眾承諾減少使用即棄塑膠產品。並會加強港、澳和內地民間團體的交流及跨境合作,正視海洋垃圾嚴重影響各地海洋環璄及漁民生計的問題。
 
嘉許禮邀請了計劃的六個合作伙伴,包括Eco Marine、Ecovision的清潔香港、環保促進會、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及無塑海洋,連同海岸科學家、義工團隊、漁民團體及內地海洋保育組織等嘉賓共同見證計劃過去兩年的成果。出席主禮嘉賓包括香港特區政府環境局常任秘書長/環境保護署署長唐智強先生、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環保教育和社區參與項目審批小組主席陳永康先生、漁農自然護理署助理署長(郊野公園及海岸公園)黎存志先生、食物環境衛生署署理助理署長(行動)陳中志先生及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行政總裁江偉智先生。
 
環境局常任秘書長/環境保護署署長唐智強先生上任後首次出席有關海洋垃圾和保育的活動,他致辭時表示:「過去兩年,『育養海岸』計劃的合作夥伴及義工團隊,在不同的沿海棲息地進行長達數百小時的生態及海洋垃圾調查,搜集到的數據和分析結果有助海岸清潔跨部門工作小組進一步掌握香港的海上垃圾問題。感謝世界自然基金會及各位合作夥伴,過去一直積極支持及參與工作小組的工作,特別感謝各位熱心參與的義工朋友,不但改善了我們的海岸環境,更向社會樹立了一個好榜樣。政府會繼續進行不同的教育宣傳工作,亦會通過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大力支持各非政府組織舉辦類似『育養海岸』計劃的公眾教育活動,提升公眾對環保議題的意識和關注。」
 
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環保教育和社區參與項目審批小組主席陳永康先生亦指出︰ 「『育養海岸』計劃透過多個講座、海岸清潔及教育宣傳活動,提高社會各界人士對海洋環境的認知及推動他們採取正面行動保育海岸;計劃亦建立了本地海洋物種名錄,有助我們認識香港海域的生物多樣性;並透過公民科學(citizen science),讓大眾親身了解海洋垃圾的來源,明白海洋污染的禍害。其實只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仔細想一想每個行為對海洋環境的影響,改變生活習慣,簡單如避免使用即棄塑膠製品、自備環保袋、水樽和餐具及『自己垃圾 自己帶走』等,亦有助孕育更美麗的海洋,拯救無數的海洋生物。」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行政總裁江偉智先生感謝合作伙伴、義工和政府的積極參與和支持︰「『育養海岸』計劃是 香港首個集合海洋垃圾和生態調查的公民科學活動。兩年間,我們見證社會對海洋保育的意識有所轉變,關注海洋垃圾問題的團體增加而且更積極,以往較專注舉辦清潔活動,現在會採取更多行動如通報海洋垃圾個案等,以解決海洋垃圾根本問題。香港樹立了良好榜樣——兩岸三地的環保團體如台灣、澳門、深圳等都邀請我們演講、分享及交流經驗,希望借鏡『育養海岸』的經驗。今日我們總結兩年的成果,不過這並不是終結,而是繼續為保育海洋而努力的出發點。」
 
「育養海岸」計劃由2014至2016年共召集本地多個團體超過2,000名義工,以及三個地區的漁民團體合作,進行了130次「育養行動」,分別到全港34個具生態價值的海岸地點(見附錄),收集及分析不同生境(紅樹林、泥灘、沙灘、岩岸、沿岸水域及珊瑚群落)的海洋垃圾及生態數據。
 
第二年的海洋垃圾調查數據於2015年6月至2016年7月期間收集,根據初步統計(以件數計算),香港的海洋垃圾塑膠比例佔六成半至八成。其中,綜合紅樹林、泥灘、沙灘和岩岸生境收集的岸上大型垃圾,塑膠比例平均佔六成半(約64.6%);與漁民合作打撈的沿岸水域漂浮垃圾,塑膠比例超過八成(83.7%);至於在香港少有被研究的海底垃圾,亦有六成半(65.5%)是塑膠。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項目經理(育養海岸)楊松頴分析指:「經過兩年來於海岸地點進行的全面調查,我們發現許多市民不常到達的海岸和海底環境均遍佈垃圾,反映海洋垃圾問題非常嚴重。本港海域近年多次發現擱淺海龜體內積聚塑膠垃圾,海灘上有很多即棄包裝上亦有被魚類咬過的痕跡。塑膠垃圾對海洋生物及其棲息地造成嚴重威脅;若它們進入食物鏈,最終更會威脅人類健康。我們於第二年調查得出的結果進一步確認本地海洋垃圾的來源——香港的海洋垃圾以塑膠為主,大眾日常生活經常使用的即棄塑膠產品,如膠樽、膠餐具、發泡膠飯盒,及大型發泡膠箱等,均為最常見的垃圾類別,必須制定方案優先解決這些垃圾的來源,社會各界應從源頭減廢做起。」
 
除了海洋垃圾和生態調查,為期兩年的「育養海岸」計劃舉辦了多項公眾參與活動,包括海洋講座和垃圾灣調查及清理行動等。今年出版了海洋垃圾教育單張,更舉行首次跨境海岸清潔活動,推動港、澳和內地民間團體的跨境合作,正視海洋垃圾問題,及呼籲大眾減少使用即棄塑膠產品的「全城走塑大行動」聯署活動,從多方面與政府及民間推行源頭減廢及保持海洋環境清潔。
 
本港現有針對塑膠產品的政策措施仍處於起步階段,暫時只包括全面實施膠袋徵費。「育養海岸」計劃現正展開的「全城走塑大行動」,希望收集市民及團體的聯署,以促請政府盡快立法,對更多即棄用品引入「生產者責任計劃」,並制訂全面且長遠的解決方案;亦要求商界帶頭履行「生產者責任」改用較環保的替代品,並將「減少、重用、回收」等三大環保原則(3R – Reduce, Reuse, Recycle)加入所售賣或提供的產品當中;並鼓勵市民改變自身消費習慣,簽署承諾減少使用五大於海洋環境中常見的即棄產品,包括膠袋、膠餐具、膠飲管、樽裝水及發泡膠飯盒等,從源頭減廢做起目前,行動已共收集逾5,000個簽名,育養小隊呼籲大眾積極支持,並且身體力行。
 
而跨境合作方面最近取得進展,「育養海岸」計劃繼6月的跨境海岸清潔活動後,加強聯繫澳門和內地的民間團體,並就官民合作及加強政府跨境合作方面提出建議,冀進一步幫助改善海洋污染問題。上個月,香港政府與廣東省簽定協議,成立共同監測和通報預警的機制,協調處理包括海上漂流垃圾的海洋環境問題。「育養海岸」計劃樂見兩地政府合作,為解決海洋垃圾問題踏出第一步,期望預警機制落實後,兩地政府會推出更多措施共同解決海洋垃圾問題,從源頭開始減廢,為恢復海洋健康邁出一大步。
 
「育養海岸」計劃將於十月底公布海洋垃圾和生態調查的詳盡報告,同期會於海事博物館舉行公眾展覽,讓大家認識更多海洋垃圾問題和香港生態的面貌,並回顧計劃兩年來的成果。
 
「育養海岸」計劃網址:http://coastalwatch.hk

「全城走塑大行動」聯署網址:coastalwatch.hk/plasticpledge

34個育養地點位置圖和簡介: https://coastalwatch.hk/育養地點

Share This!

Help us spread the 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