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WF is run at a local level by the following offices...
- WWF Global
- Adria
- Argentina
- Armenia
- AsiaPacific
- Australia
- Austria
- Azerbaijan
- Belgium
- Bhutan
- Bolivia
- Borneo
- Brazil
- Bulgaria
- Cambodia
- Cameroon
- Canada
- Caucasus
- Central African Republic
- Central America
- Chile
- China
- Colombia
- Croatia
- 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
- Denmark
- Ecuador
- European Policy Office
- Finland
Our News
WWF歡迎政府進一步拒絕瀕危海鮮
對於政府繼2013年宣布禁止在公務宴會中食用魚翅和藍鰭吞拿魚後,再採取進一步措施,禁止在公務宴會中食用蘇眉、紅斑及鱘魚魚子醬,減少對海洋資源的影響,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深表歡迎。
多年來,有關品種一直被過度捕撈,蘇眉及紅斑早已被列入為《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IUCN)的「瀕危」品種,而大部分的野生鱘魚更是「極度瀕危」品種。WWF於2007年推出《環保海鮮選擇指引》時,已將有關品種已列入「紅色-避免」的類別,屬非環保海鮮,應避免食用。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助理經理 (生態足印項目) 杜偉倫博士表示﹕「政府繼2013年首次提出禁止食用的海鮮名單後,今次再進一步採取措施,不但可推動海鮮業界增加對環保海鮮的關注,更為社會樹立榜樣,可推動更多公共機構緊隨政府的步伐,遵守相關指引。」
香港大學教授、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石斑魚及隆頭魚專家小組聯席主席薛綺雯表示:「政府是次的政策修訂,可推動本港的『負責任消費』,不應食用來自不可持續發展漁業及貿易欠缺規管的海鮮品種,並發出政府不鼓勵相關做法的訊息。」
展望未來,政府亦應加強監察活石斑魚及蘇眉的貿易情況。早前有研究發現,本港活石斑魚貿易的監察及記錄,及針對蘇眉買賣相關規管條例的執法行動,均未夠全面及有效。因此政府應加強執行相關規管條例,而且香港是東南亞食用珊瑚魚的消費和貿易中心,政府此舉可為「負責任貿易」踏出第一步。
此外,香港是亞洲人均海鮮消耗量第二高的地區,全球更排行第八。我們在本港的每一個決定對全球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因此,政府除可透過公務宴會不食用非環保海鮮推動保育,更應加強社會對環保海鮮的關注,並鼓勵可持續貿易及消費。
WWF促請政府在社區開展一系列公眾教育活動,以提高公眾的認知,並推出措施,鼓勵企業及公眾支持可持續發展產品如環保海鮮。WWF亦已就這些建議向可持續發展委員會提交意見,並由委員會收集後,在2017年初就鼓勵本港的可持續使用生物資源向政府提出建議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