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想搜索什麼?

Our News

船運篩查機制漏洞 增加誤運魚翅風險 WWF首發指引助業界推行無翅運載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首度發表《禁運魚翅政策實施指引》(下稱《指引》),以協助物流界,包括船公司,辨識魚翅運載訂艙。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首度發表《禁運魚翅政策實施指引》(下稱《指引》),以協助物流界,包括船公司,辨識魚翅運載訂艙。WWF鼓勵船公司及相關業界人士參考《指引》,並於日常業務付諸實行,以更有效堵截魚翅貿易的供應鏈。
 
為保育鯊魚,全球有17間國際船公司*於過去兩年相繼訂立「禁運魚翅」政策,共佔全球船運業的市場佔有率約8成。然而,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的數據顯示,本港於2016年魚翅貿易總量依然高企,有超過5,700噸的魚翅入口,當中9成更是經「海運」進口香港,反映實踐政策有一定難度。
 
WWF發現船公司在執行「禁運魚翅」政策時,遇到的挑戰和存在的漏洞,其中一個例子是語言和用字。付貨人在訂艙時,未必會使用「鯊魚」和「魚翅」等字眼描述商品,而且以英語以外的語言提供運載貨品資料,現有的篩查機制未必能識別出該種貨品是魚翅產品,增加船公司誤運魚翅的風險。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高級項目主任(可持續發展—海洋)曾翠芝表示:「許多船公司已經主動踏出第一步,積極落實『禁運魚翅』政策。不過,若要在鯊魚保育上取得更大的成果,確保政策行之有效才是關鍵。今次發表的《指引》,正是有效堵截魚翅貿易供應鏈的重要一環。不論公司或個人,我們也應該停止食用魚翅。」
 
為了讓船公司更妥善執行「禁運魚翅」政策,《指引》亦列出2016年最常與香港進行魚翅貿易的國家或地區名單,並以地圖方式列舉了魚翅貿易的高危裝貨港口,務求為船公司提供更多資訊。另外,船公司亦可以要求付貨人,依照世界海關組織編訂的「貨物名稱及編號協調制度」(WCO HS code),提供貨物編號。此外,船公司應培訓前線員工,辨認出魚翅運載的高危字眼,從而更有效實施相關政策,確保鯊魚有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作為全球大型船運公司之一,地中海航運(MSC)早在2016年已為鯊魚保育身體力行邁出重要的一步。地中海航運(香港)有限公司、航線及銷售部總經理 (香港、南中國及台灣)鄭柏豪先生表示:「MSC 支持保育野生海洋生物,並於2016年1月訂立禁運魚翅政策。我們與其他國際船運公司一樣,堅定支持瀕危鯊魚品種的保育運動。」
 
*以下船公司已訂立禁運魚翅政策:
馬士基航運 (Maersk)、地中海航運 (MSC)、達飛 (CMA CGM)、中遠 (COSCO)、赫伯羅特 (Hapag-Lloyd)、東方海外 (OOCL)、陽明海運 (Yang Ming)、日本郵船 (NYK Line)、漢堡南美 (Hamburg Süd)、商船三井 (MOL)、太平船務 (PIL)、現代商船 (HMM)、川崎汽船 (‘K’ Line)、以星 (ZIM)、萬海 (Wan Hai)、德翔海運 (T.S. Lines)及運達海運 (Interasia)
 
以下船公司只接受有《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 許可證的魚翅運載:
長榮海運 (Evergreen Line)

Share This!

Help us spread the 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