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想搜索什麼?

Our News

世界自然基金會回應2021-22 年度《施政報告》: 發展計劃應以自然及人類福祉為依歸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同意香港特區政府在2021-2022年度施政報告中於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整體目標,以及在《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下制定全面的保育措施。但是,政府必須要實施完整積極的管理計劃,維持后海灣濕地系統的生態完整性。WWF同時要求政府積極與社會各界合作,進行透明的持分者及公眾諮詢。

WWF行政總裁黃碧茵表示:「WWF擁有超過40年濕地保育及積極管理的經驗,我們致力於長期保育包括魚塘在內的每一個濕地棲息地。因為這些棲息地是無法被取代的自然資源,為當地人的生計及經濟發展提供生態服務。我們強烈建議政府將這些濕地納入米埔保護區範圍,建立『更廣闊的米埔』濕地系統作為重要的氣候適應策略。」黃碧茵續道︰「即使目前氣候危機對人類及生態構成威脅,我們堅信發展與生物多樣性保育工作可相輔相成以應對危機。

保護濕地 建立氣候變化抵禦力

米埔和香港其他地方的紅樹林和其他濕地是重要的沿海緩衝區,可抵禦氣候變化的影響,尤其是我們預計未來將發生更頻繁的颱風及風暴潮。政府應優先保育這些濕地,作為氣候適應策略之一。因此,政府應對香港所有沿海濕地實施「禁止進一步改變濕地用途」的政策及相關法例。

WWF不支持在濕地保護區內進行任何新發展,以及在濕地緩衝區內任何高密度發展。此類發展將對區內生物多樣性保育造成傷害,政府必須保護米埔拉姆薩爾濕地的生態完整性並避免不適當發展。至於在濕地緩衝區內的發展必須嚴格遵循《城市規劃條例》和《分區規劃大綱圖》的整體規劃意向,不適當的發展將對后海灣及米埔拉姆薩爾濕地的生物多樣性構成威脅。

WWF野生動物及濕地保育總監Eric Wikramanayake博士強調,政府有責任保護米埔內后海灣拉姆薩爾濕地。「保護濕地保育區和濕地緩衝區是保留生態的重要方法及氣候適應策略之一,這些區域包括私人土地業權的濕地,可維持拉姆薩爾濕地及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的完整性。」

WWF特別關注新田/落馬洲發展樞紐內落馬洲邊境管制站尚未確定的土地用途。我們強烈建議政府保留落馬洲邊境管制站原有的建築高度和發展密度。於落馬洲邊境管制站興建高樓大廈將會阻擋鸕鶿(Phalacrocorax carbo)往返棲息地和覓食地的飛行路線。

此外,我們亦反對改劃所有包括已受損的「綠化地帶」。「綠化地帶」的功能是作為城市發展的緩衝區,保護毗鄰的重要生態區域,提供生態系統服務,例如為野生生物物種提供棲息地、調節氣候及減少土壤侵蝕,保護流域內的生態連繫。

設立保護區保障海洋野生生物免受工程發展影響

我們的海洋是許多野生生物,包括中華白海豚、江豚和馬蹄蟹的家園,但本港被指定或規劃為海洋保護區的水域只有5%。WWF敦促政府擴大受妥善管理的海洋保護區的覆蓋範圍,於2030年之前覆蓋至香港30% 的水域。這是全球公認的海洋保護目標,亦將於中國舉辦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獲進一步採納。

WWF反對龍鼓灘填海工程及中部水域人工島計劃。前者會破壞中華白海豚的棲息地,而後者會破壞香港海洋生物多樣性和其生態系統。政府必須重新評估所有發展累積的影響,並妥善管理所有重要生境。 WWF亦對有可能修訂《保護海港條例》表示擔憂。

為有效保護我們的水域和重要生境,海洋空間規劃應被納入於未來發展計劃當中。WWF海洋保育總監麥睿善(Laurence McCook)教授解釋:「政府應該啟動海洋空間規劃以及制定全面的計劃及時間表,於2030年之前將海洋保護區擴大至香港30%的水域,並制定有效的指定區域管理方針。這些區域亦應該包括大嶼山西邊及南邊沿海設立無工程發展的海豚保護管理區,以保育香港瀕危的物種及保障香港生態系統完整性。」

總括而言,正值面臨氣候危機的我們必須致力於實現一個提升大自然的香港,2050年實現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共同願景,讓生物多樣性得到重視、保護、恢復和善用,從而維持生態系統服務,再而保障地球健康,並為香港人提供重要生態益處。

請按參閱本會對《施政報告》的建議。
米埔濕地

Share This!

Help us spread the 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