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WF is run at a local level by the following offices...
Our News
環保專家發表本港休閒掘蜆活動新研究揭遊客行為差異 籲當局規範相關活動及妥善管理海岸資源
水口位於大嶼山南部,坐擁30公頃的潮間帶,擁有多樣化的境地,孕育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然而,現時未受保護的水口受到不同的人類活動威脅,尤其是不受管制的掘蜆活動。這類活動可能會導致海洋資源的過度採集, 甚至對其他物種及棲息地帶來嚴重的生態影響。如果蜆隻還未成熟時就被大量採集,部分蜆類品種將無法繼續繁衍後代,有機會導致水口種群結構的改變、部分蜆類物種的數量會驟減。
環保意識與認知、實際行為有明顯的落差
是次研究透過拍攝掘蜆人士的掘蜆收穫照片了解最新蜆隻採集情況,配合以自我評估的問卷調查進一步探討掘蜆人士的行為。根據問卷研究結果,掘蜆人士普遍認為自己有較高的環保意識且對環境負責,所以認為自己的掘蜆活動對環境無害。不過,由於每個人對於成熟蜆隻的大小有不同的定義,即使大多數人傾向保留他們認為體積較大的蜆隻,但在他們的收穫中仍發現許多被採集的蜆隻體積是小於WWF建議的收採尺寸,反映出掘蜆人士對蜆隻成熟大小存有誤解。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海洋保育項目經理蘇隽彥表示︰「本次研究針對掘蜆人士收採蜆隻大小標準不一的問題提出應對方法。缺乏收採標準可導致海洋資源過度開發,因此,為維持水口蜆隻數量,引入參考尺寸指南非常重要。WWF自2018年起推出一套蜆類保育尺,整合了文獻資料及水口生態調查數據,為五種蜆類訂立最小收採尺寸,建議掘蜆人士不要帶走未成熟的蜆隻,此方案於試行階段證實可行,因此我們建議政府未來在進行水口可持續管理時可採用此方案。」
研究團隊確認了掘蜆人士逗留水口時間尤其影響掘蜆的數量
平均而言,每個家庭或情侶可以採集155隻蜆。在疫情期間,因掘蜆活動增加,加劇水口的蜆隻被採集壓力。「我們在2020年的一個週末曾記錄到超過600人次進行掘蜆活動,這意味著一天內有大約有2萬至5萬隻蜆隻被採集。」蘇隽彥說。
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講師及環境管理理學碩士課程統籌主任陳潔茵博士表示︰「本次研究展示感知行為和實際行為之間的差距,揭示當局應規範休閒掘蜆活動。為保護水口的生態價值,政府可以實施許可證制度,以限制掘蜆時間、人數及蜆的大小,緩解目前掘蜆活動對水口生態的壓力。」
是次的研究結果亦說明,單純使用問卷調查進行環境行為研究未必準確,應輔以實際行為的獨立評估。香港教育大學科學與環境學系副教授蔣志超博士解釋:「在環境教育及可持續發展教育中,針對實際行為的研究較少。是次有關掘蜆活動的研究,透過實證數據顯示感知行為與實際行為往往出現不一致的情況。」
研究建議政府應加強落實完善的管理措施,比如在生態敏感地帶設立核心區,限制遊客進行康樂活動,同時允許在非核心區域進行有規管的康樂活動等。研究亦強調在水口設立「海洋保護區」的重要性,保護珍貴的生態資源,這跟港大著名生態學家莫雅頓教授 (Prof. Brian Morton) 在其最近發表的遺作1中提出水口保育建議不謀而合。
點此查看論文原文。
[1] Morton, B., Leung, SF, & Leung, KF (2021). The biology and functional morphology of Meretrix cf. meretrix (Bivalvia: Veneridae: Meretricinae) at Tong Fuk Miu Wan, Shui Hau, Lantau Island, Hong Kong. Regional Studies in Marine Science, 45, 101842. doi:10.1016/j.rsma.2021.101842

由左起: 蘇隽彥先生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 、 許天欣博士 (香港大學) 、陳潔茵博士 (香港大學)、蔣志超博士 (香港教育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