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想搜索什麼?

Our News

香港園境師學會 (HKILA) 與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 (WWF)
共同回應新田科技城分區計劃大綱草圖

新田科技城發展對於配合國家「十四五」規劃及區域發展策略非常重要,亦由於新田及其周邊地區擁有豐富的天然資源,本會認為科技城的規劃必須高度體現國家的生態文明政策,我們就政府的分區計劃大綱草圖提出以下意見和建議。
 
我們支持《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和《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2023》的總體策略,包括建立濕地公園保護公園系統,亦歡迎當局在諮詢公眾後微調新田科技城的發展範圍,以免入侵《拉姆薩爾公約》國際重要濕地。然而,我們高度關注目前的科技城規劃方案將導致約 89 公頃具有中至高生態價值的濕地直接損失,而環境影響評估報告亦指出發展將對后海灣濕地和野生生物帶來直接和間接影響。
 
包括新田科技城在內的北部都會區(北都)屬低窪地區,在氣候變化與海平面勢將上升影響下,北都將面臨更大天災威脅及水浸風險。同時,大規模填平濕地和高密度發展將會增加地表徑流,令情況更嚴重。因此,新田科技城的規劃方案應充分考慮氣候適應能力和防洪問題。此外,政府亦應說明將如何實現中國作為締約國之一的《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及漁農自然護理署制定的《生物多樣性策略和行動計劃》的目標。
 
我們強調,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是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指導原則之一,而新田則提供了在獨特的生態和文化背景下建設科技中心的機會。 為實現上述目標並確保發展成功,HKILA建立了深圳和香港專家交流的平台,制定北都發展的指導原則,並與WWF合作,就優化政府的規劃方案提出以下建議:
 

1. 加強新田科技城西北角的生境連貫性
 
根據現時方案,新田科技城的西北角落將於合盛圍一帶形成瓶頸,本來相對廣闊的濕地生境將會在高度城市化的深圳福田區與未來新田科技城之間被大幅收窄,影響野生動物的活動空間 。我們建議擴大目前擬議的20米「非建築用地」(Non-building Area) 作為「生態界面」(eco-interface),並納入約12.7公頃的多功能綠化空間,連接未來的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透過減少一小部分目前建築高度限制為主水平基準以上15及35米的區域,將野生動物走廊增加約200米。


2. 改善落馬洲口岸附近的陸生哺乳類動物走廊
 
我們建議為陸生哺乳類動物、尤其是在香港岌岌可危的歐亞水獺,改善該區野生動物走廊的設計:加入一條長約570米、闊約10米的「生態運河」(Eco-aqueduct) ,連接三寶樹一帶及落馬洲河套區,而橫跨此生態運河的路段應設計下沉式道路。這種園境規劃與公路系統結合以照顧瀕危物種需要的設計,可為瀕危野生動物保育樹立世界級典範,並讓香港穩居大灣區內生態文明的前列。


3. 採用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 (NbS) 提高防洪能力
 
為減低該地區包括水浸黑點石湖圍在內的水災風險,建議在可行情況下盡量保留、修復及改善現有河道,並將其連接至政府建議保留的新田東、西主排水渠。除了提供不同的環境和生態功能,這些天然河道可提供額外的蓄洪容量,減低科技城的水浸威脅。我們還建議在主要河流沿岸建立河岸公園,保留廣闊的河岸帶,提供康樂活動空間,同時在極端降雨期間則可容納洪水。新加坡的碧山-宏茂橋 (Bishan-Ang Mo Kio) 多功能河岸公園,正是以NbS結合人與自然的好例子。此外,我們亦提倡將部分現有魚塘改造成蓄洪湖,作為綠化及休憩空間系統的一部分。與地下蓄洪設施相比,地面蓄洪湖是更具成本效益的防洪手段,並能提供多種生態服務。


4. 改善鳥類飛行廊道的設計 (flight corridor)
 
環評報告建議,在創科用地內指定的「非建築用地」及新田西主排水渠兩旁的「休憩用地」建立一條70米闊的飛行廊道,連接位於米埔隴村的鷺鳥林。然而,緊鄰飛行廊道的建築物高度限制高達+105mPD,令飛行廊道形成狹窄的縫隙。我們建議擴大「非建築用地」以覆蓋相鄰道路與新田西主排水渠之間的一片土地,並納入為上述建議的河岸公園,以擴大飛行廊道的空間。
 
環評報告也建議在落馬洲口岸邊境管制站附近設立300米闊的飛行廊道,並在附近實施嚴格的建築物高度控制。不過,根據分區計劃大綱草圖,雖然與飛行廊道相鄰的建築物高度為+35mPD,緊鄰的建築高物度限制(19A區)卻急增至+130mPD,這將削弱飛行廊道的功能,亦不符合環評報告的建議,即「擬發展項目內的建築物高度,將實施階梯式結構…在300米飛行廊道附近修建低矮建築物,並按距離逐漸增加建築物高度」。政府的方案亦與鄰近落馬洲村的鄉郊景觀格格不入。
 
因此,我們建議減低19A區內的高度限制並採用階梯式建築從北面+35mPD到南邊+75mPD的設計,一方面可以增強飛行廊道的效用,在園境規劃角度亦符合西面的發展高度、東面群山、與北面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的協調性。我們相信,可以在生態敏感度較低的地區,例如潘屋村、洲頭及麒麟山附近地區,補償上述建議所導致的總樓面面積減少。  


5. 推廣農業地境及多元景觀
 
根據環評報告,新田科技城內所有農地(10.56公頃)將永久消失。從新田科技城分區計劃大綱草圖顯示,當局並沒有保留或重置任何農業用地,這對昔日鄉郊寶貴的景觀特徵和文化遺產元素構成不可逆轉的損失,依賴農地生存的野生動物也將受到直接影響。環評報告亦估計56,350棵樹(佔現有樹木87%)將受到發展影響,造成園境資源的大量及不可逆轉的損失。
 
我們建議保留石湖圍一帶、與新田科技城分區計劃大綱草圖第7 區重疊的農地,並將之併入擬議文化及康樂設施綜合項目之中,建成田園公園,提供康樂農耕設施;這符合擬議的休閒和娛樂土地用途,促進治愈和教育等目標,亦有助於促進糧食安全和城市生物多樣性。農田是新界北部歷史、文化和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建議田園公園的選址將鄰接石湖圍及新田餘下的鄉村,因此與鄉村環境連貫及相容,還有助於柔化城鄉界面,促進城鄉共融。
 
此外,建議策略性考慮因發展造成綠化損失的樹木補償方案。無論是在發展範圍內或在其他地方作出樹木補償,都應促進多元景觀。我們同意環評報告中景觀及視覺影響評估的建議,植林補償措施的設計應考量植被密度、生態價值和康樂功能等因素。在氣候變化的威脅和獨特的景觀背景下,我們建議在新發展區內的休憩空間建立城市森林或微森林生態,善用其固碳及生物多樣性功能。
 
鑑於新田科技城發展計劃的獨特地理位置和願景,我們建議創科用地內至少需要30%的地面景觀和開放空間,這將能夠容納上述所有建議,包括合盛圍的多功能綠化空間、三寶樹和落馬洲之間的生態運河、蓄洪湖、河道和河岸公園、城市森林和農田景觀。我們相信,對氣候和自然有益的設計,是新田科技城實現「國際科技新城」和「優質、健康、綠色新社區」的關鍵。我們致力為新田科技城的發展做出貢獻,並期待與政府和持份者進一步溝通。

Share This!

Help us spread the 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