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想搜索什麼?

Our News

WWF新修訂《海鮮選擇指引》 紅衫魚首被列入「紅色 – 避免」類別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公佈最新的環保海鮮調查數字,同時推出新修訂的《海鮮選擇指引》,希望可以提高公眾對海洋資源日益減少及環保海鮮之關注。

香港人向來嗜食海鮮,每名港人每年進食的海鮮多達71.6公斤,人均海鮮消耗量位居全亞洲第二,但其實部分物種已經瀕臨絕種邊緣,海洋生態系統日漸惡化。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特別趁今日「世界人口日」,在以海鮮食肆聞名的西貢區食肆公佈最新的環保海鮮調查數字,同時推出新修訂的《海鮮選擇指引》,希望可以提高公眾對海洋資源日益減少及環保海鮮之關注。

調查在今年2月至5月期間進行,WWF先後巡視全港48間中式酒樓、海鮮檔及超級市場的魚缸,結果發現所供應的海鮮分別有多達51.4%、50%及38.6% 屬於海鮮選擇指引「紅色 – 避免」的警戒類別,即代表有關物種遭到過度捕撈、或捕捉和養殖方法對生態造成嚴重影響,而有關的漁業管理亦欠完善。至於屬於「綠色 – 建議」類別的環保海鮮則分別僅佔24.3%、33.3%及17.5%。

另外,調查又發現,有為數不少的海鮮屬於無法辨認的「灰色」類別,反映環保海鮮資訊在市場上仍然不足,增加消費者在選擇環保海鮮時的困難。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高級環境保護主任(生態足印)杜偉倫博士指出:「不少研究均證明過去50至100年間,很多大型捕食性魚類,包括部份吞拿魚品種、鯊魚、石斑等的數量已大幅減少,有些減幅更高達九成,不過情況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有部份科學家推斷,如果情況持續惡化,在2048年前,絕大部份具高商業價值的海鮮資源將會耗盡,有可能出現『無魚可食』的情況。」

因應海鮮種類以及港人飲食文化的變化,WWF在今日宣佈推出新修訂的《海鮮選擇指引》,對比2007年版本,新修訂的《海鮮選擇指引》中,「紅色 – 避免」類別海鮮有顯著上升的跡象,反映海洋資源被過度消耗的問題日益嚴重。一些過去曾被列為「黃色 – 想清楚」類別的海鮮,例如昔日較常見的紅衫魚已被列入「紅色 – 避免」的警戒級別,消費者應盡快改變固有進食海鮮的習慣,才可保障海鮮持續長食長有,讓下一代同享豐盛海洋資源。另外,新指引又增加更多港人經常食用的海鮮魚類,包括波士頓龍蝦及本地或內地生產的海魚及淡水魚類,更切合港人需要。

新修訂的《海鮮選擇指引》反映了海鮮資源所面臨的逼切問題,WWF期望食肆和超市可以參考新指引來制定「環保海鮮菜單」,以舒緩對海洋資源的壓力;海鮮供應商透過新指引去建議買家購入更多「綠色 – 建議」及「黃色 – 想清楚」類別之海鮮;而市民亦可以自行上網下載及參考指引,並主動要求食肆供應更多環保海鮮。

有海鮮業界代表亦支持推廣環保海鮮,西貢海鮮食肆負責人吳偉麟先生表示:「我們一向反對漁民利用山埃、魚炮等在東南亞一帶捕魚,因為此舉會對當地的海洋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破壞,但事實上仍有食肆採購這些海鮮,要長遠解決問題,必須靠業界通力合作,拒絕售賣以不當方法捕獲的海鮮,才可以有望改善海洋生態。」另外,急凍海鮮供應商崔偉佳先生亦指出:「我們向來堅持推廣環保海鮮,近年本地的環保海鮮市場愈來愈成熟,期望透過更多宣傳和推廣,可以令更多人關注海洋資源日益減少的問題及環保海鮮的重要性。」

Share This!

Help us spread the 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