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想搜索什麼?

Our News

綠色思「潮」

電影《第36個故事》去年在香港上映,故事講述兩姊妹在台北經營咖啡館,特色是除了咖啡甜品外,店裡所有東西都可用「以物易物」作交易。這種原始交易方式看似妙想天開,事實上卻在現代社會再次流行。

電影《第36個故事》去年在香港上映,故事講述兩姊妹在台北經營咖啡館,特色是除了咖啡甜品外,店裡所有東西都可用「以物易物」作交易。這種原始交易方式看似妙想天開,事實上卻在現代社會再次流行。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一名加拿大人在網上以物易物,憑一個萬字夾,最終換得一幢兩層高別墅。2010年一名美國少年同樣透過在易物網站進行連串交易,以一部舊手機換來一輛保時捷跑車

大家不要誤會,我們在這裡討論的,不是以物易物能為你帶來甚麼財富。以物易物之所以再次流行,除了由於互聯網變得普及外,全球經濟衰退亦是主因之一,尤其是在英美等地,很多人生活拮据,沒有經濟能力購買所需物品,便以值錢但無用的東西換取實用的物件。今日,普遍港人未必感受到巨大的經濟壓力,但從環保角度而言,我們卻同樣處於一個資源赤字的社會。根據《香港生態足印報告 2010》,香港嚴重透支地球的生態資源,若地球上每個人都像港人般生活,將需要2.2個地球才能滿足人類需求。以物易物的傳奇故事正好讓人反思自己的消耗模式,很多我們視為廢物,可以隨手丟掉的東西,原來只是價值被低估了價值的資源。地球資源短缺,我們更應發揮物件的最大功用,善用資源,同時減少不必要的浪費。

除了以物易物外,生活中還有很大的減碳空間,分享資源就是其中一個好辦法。很多人花費不少金錢購買雜誌、書藉籍、影碟以至玩物,如果能夠與身邊的人分享使用,便可有效地減低消耗。年輕一代亦不妨善用網上平台去籌集或分享資源,早前筆者有朋友新居入伙,在網上籌集家居電器,結果不費一分一毫,便獲親朋好友送贈了大量二手物品,環保之餘亦省了不少開支。消費社會鼓吹人們把物品據為己有,二十一世紀卻是一個強調「分享」的年代,年輕人都熱衷透過社交網絡分享生活點滴。不過,骨子裡的潮人更應該將這個概念從虛擬世界推展至生活層面,與身邊的人共享資源,推動可持續發展的生活模式。

談到綠色潮流,很多人都會有一個誤解,以為環保就等於要犧牲美觀。其實只要肯花點心思,同樣可以創造型格十足的綠色時尚。2009年,一名印度女生就開展了一個名為「The Uniform Project」的項目,每天都穿同一條裙子,卻但會利用家人朋友所捐贈的舊東西或二手服飾作配件點綴,搭配出一年365天的不同造型。這個制服計劃體現了何謂可持續時裝(sustainable fashion),很多看似無用的配件、飾物和布料,經過不同的配搭後,居然可以造出令人驚喜的效果。近年不少綠色時裝設計師都透過回收和重組布料飾物,打造獨特的個人風格和潮流新面貌。

講究潮流不代表要貪新鮮,頻頻添置新貨;相反地,潮流的精粹在於發揮創意,不被別人牽著鼻子走。很多物件背後都藏著不一樣的歷史和故事,稍為花點心思循環再用,不但可以節省資源,更能營造與別不同的個人風格;與人分享資源,則可以為生活增添情趣。環保,簡單來說就是一種惜物之情。

(此文章輯錄自本會「GO FUN低碳達人」項目。)

Share This!

Help us spread the 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