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想搜索什麼?

Our News

都市漫遊人

在生活節奏急促的都市,漫步有時也會是一種奢侈。早於商業文明迅速發展的十九世紀巴黎,詩人波特萊爾便已勾勒出「漫遊者」(flaneur)的形象。這種人與城市保持若即若離的關係,遊走於大街小巷,觀察和捕捉都市面貌,並從這些經驗和感受中擷取創作靈感。今天,都市漫步不單是為藝術原因,世界各地有越來越多城市因健康和環保理由而積極提倡步行。

在生活節奏急促的都市,漫步有時也會是一種奢侈。早於商業文明迅速發展的十九世紀巴黎,詩人波特萊爾便已勾勒出「漫遊者」(flaneur)的形象。這種人與城市保持若即若離的關係,遊走於大街小巷,觀察和捕捉都市面貌,並從這些經驗和感受中擷取創作靈感。今天,都市漫步不單是為藝術原因,世界各地有越來越多城市因健康和環保理由而積極提倡步行。

於1995年英國就有慈善團體發起"Walk to School"步行運動,鼓勵家長減少開車接送子女上下課,讓步行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步行既不費分毫,又符合節能減碳的原則,至今已有40個國家,數以百萬計的學童和家長響應,鼓勵學童每週最少抽一天步行上學(Walk once a Week),更於每年的五月和十月分別舉行“Walk to School Week”及“Walk to School Month”。在2009年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參與的學校有約兩成學童因著這個運動而養成步行習慣,逾六成半學童更在家人的陪同下走路上學,可見影響之深並不止於學童,家長一輩的成年人也能一嘗步行帶來的低碳親子樂趣。

台灣亦於2006年啟動一個名為「千里步道」的民間運動,花五年時間發展出專為步行和單車而設的國家級環島慢速路網。這條長近三千公里無斷點的環台千里步道,提倡將步行和單車生活化,上班或上學都以走路或踏單車代替駕駛。這個運動不僅有助減少污染,提升整體的環境質素,更成為引發社會討論、動員公民參與的有效平台,推動本地人認識和維護台灣的自然風光與人文之美。運動推行至今,已在台灣各縣市鄉鎮舉行超過50場智庫與地方討論會,深入探討鄉野三害、環境信託、步道守護、光害問題、海岸保護、綠色低碳交通等多個環保議題;並邀請相關部門與民間代表參與討論公共政策議題,透過對話與集思落實具體的公民行動。

多步行並非什麼驚天動地的環保實踐,但我們絶不能少覷一個簡單行動帶來的改變。著名環保鬥士John Francis──又名「地球行者」(Planetwalker)就是靠他的雙腿,一步一步的改變世界。

這名印度裔美國人在1971年目睹舊金山海灣的石油洩漏事故後,深深明白這場環境大災難造成的傷害,從此決定棄用燃油汽車,無論去哪裡都徒步出行,其後又許下沉默的誓約,整整17年不發一言。期間他徒步穿越美國,取得環境科學的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22年的步行和17年的沉默不單是對地球污染的無聲抗議,以期喚醒人們對環境的關注,同時也是一趟心靈之旅,讓他重新發現大自然的美妙韻律,深切體會到人就是環境的一部分這個簡單道理。在1990年的地球日,他打破長久以來的沉默;1991年擔任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親善大使,宣揚環保訊息,並曾受聘於美國海岸防衛隊,協助制定管理燃油外泄的法規。

世界各地不少城市如今都致力將地區發展成舒適、安全,適宜散步的城市(walkable city)。漫步能讓人更深入了解所在地區,喚醒我們對環境的關注,欣賞並珍惜當地獨有的自然資源。這些體驗都不是封閉的車廂所能提供。香港的交通網絡覆蓋全面,固然為港人的生活帶來便利,但在車水馬龍的鬧市之中,我們更容易忘卻人類和自然的和諧關係。香港空氣污染問題嚴重,路邊空氣的可吸入懸浮粒子和氮氧化物含量偏高,主要都是由車輛排放的污染物所致;而且,交通亦為香港第二大的碳排放來源。步行既有益身心,又能減少碳排放,紓緩交通擠塞,對個人和社區而言都有裨益。

步行是實踐低碳生活的簡單舉措,毋需特別裝備、花費,而且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今年「地球一小時」呼籲大家定立節能目標,透過簡單行動帶來切實改變。大家不妨將步行納為個人的節能目標,10至15分鐘的短程距離選擇步行,中長程距離則善用單車或公共交通工具。環保征途長路漫漫,又何嘗不是一步步的走出來?

筱婼

Share This!

Help us spread the 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