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F:香港魚翅入口量自2009年大跌七成



發表日期 14 July 2020
魚翅
© WWF-Hong Kong/Tracy Tsang
推出「WWF Sharkulator魚翅計算機」進一步減低魚翅消耗

[2020年7月14日-香港 ]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致力推動無翅運動,根據政府統計處的數據,香港2019年魚翅入口量降至2,792噸,較去年同期減少40%。本港魚翅入口量於過去十年間大幅下降七成,成績持續令人鼓舞。自2011年,每年平均有33%的入口魚翅轉口至其他國家或地區,包括越南、中國內地和澳門。而同期的留港魚翅量呈下跌趨勢,意味本港魚翅消耗量正在下降。

2020年首五個月,香港共入口538噸魚翅,比去年同期下降60%。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海洋保育主管麥庫克.勞倫斯(Laurence McCook)博士表示:「雖然魚翅入口量明顯下降,餐廳菜單上亦有更多無翅菜式;當社交距離措施放寬後,市民或會增加外出用膳,我們必須提醒大家繼續向魚翅說不。」

WWF致力減少不可持續的魚翅消耗,並於今天推出「WWF Sharkulator魚翅計算機」,以推算消費者每一個無翅選擇背後可以拯救多少條鯊魚。WWF以科學的方法,考慮到不同鯊魚品種、體型、魚翅種類和不同位置的魚鰭,再研發出Sharkulator。

世界自然基金會全球鯊魚項目總策劃鄺力存(Andy Cornish)博士表示:「大青鯊(blue shark)是最常被捕撈的鯊魚,也是魚翅貿易中最主要的品種之一。因此,我們新研發的方法主要針對對大青鯊的估算,並以香港的數據作為基礎。魚翅在華人飲食文化中根深柢固,香港作為最大的全球魚翅貿易中心,人均魚翅消費量更是位居前列。我們希望Sharkulator可以推動更多身處香港或亞洲其他地區的人們拒食魚翅。」

為阻止鯊魚和鰩魚族群數量繼續下降,WWF促請大眾停止食用魚翅,並根據WWF的《海鮮選擇指引》作出環保選擇。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高級保育主任(可持續發展)黎姵延表示:「婚宴向來是香港食用魚翅最熱門的場合。WWF推出Sharkulator,正是希望讓消費者更實在地看到他們的飲食選擇背後,如何影響着日益受威脅的海洋生物。在2018年,香港共有49,331對新人結婚;平均每場婚宴有17席,潛在消耗204碗魚翅,一場無翅婚宴就可以拯救24條鯊魚!」


了解更多「Sharkulator魚翅計算機」:wwf.org.hk/sharkulator_zh

魚翅
© WWF-Hong Kong/Tracy Tsang Enlar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