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WF is run at a local level by the following offices...
Our News
Google map transit
曾經在外地生活的人,都會分享類似的生活經驗:在美加、澳紐,不懂駕駛、沒有車牌等於被「打跛隻腳」,外出諸多不便。所以,最初Google Map推出之時,以方便駕車人士為主,提供類似全球衛星定位(GPS)的導航服務。近年,Google終於顧及使用交通公具人士的需要,並為對抗氣候變化出一分力,鼓勵駕車人土轉用交通工具,於是在Google Map的基礎上研發Google Transit Trip Planner,為用戶提供地區性的互動公共運輸資訊,身體力行告訴大家,沒有車,在外國一樣「行」得通!
Google Transit Trip Planner 不僅具備地圖功能,它還會按照使用者提供的出發地點和目的地,自動找出多種交通工具時間表、車程需時、轉乘方法等。若不止一種方法抵埗,它便提供多條路線任君選擇。此外,為了鼓勵旅客或當地居民減少駕車Google Transit會比較利用公共交通和私家車前往相同目的地,所需的時間和價錢。以美國西岸城鎮Portland為例, 12英哩的距離,乘搭交通工具只需1.75美元(約13.6港元),但駕車則需5.81美元(約45.2港元);若距離增至18英哩,原本乘交通工具只需 2美元(約15.6港元)的旅程,駕車則需9美元(約70.1港元),相差逾3倍,別忘計Google尚未計算泊車、過橋、過隧道的費用在內! Google的資訊向大眾證明,距離愈長,乘搭公共交通工具愈為化算的道理,希望推動當地駕駛者放下車匙,走出來使用交通工具,既省回維修汽車的金錢,又減少汽車製造的環境污染。
為消費者節省荷包之餘,私家車駕駛的哩數愈長,留下的碳足印愈高,到造成的空氣污染也愈多。在香港,環保署的2005年的香港空氣污染物排放清單顯示,全港超過兩成的主要空氣污染物—懸浮粒子及氮氧化物自道路運輸,同時亦為近兩成二氧化碳的排放源。根據WWF的碳足印計算器,中小型私家車平均每用一公升汽油就排放2.34公斤二氧化碳,小數怕長計,大家數數平日用幾多缸油,就可知道單單是駕駛會給碳足印增磅多少吧。
Google Transit自2005年12月推出後,目前已擴展到全球多個地區,不少港人常到的旅遊熱點,包括美國、加拿大、意大利、英國、瑞士、法國、日本甚至國內主要省市的公共交通網絡,也包括在內。日後我們計劃「自由行」之前,可以先行到 Google Transit一趟,看看旅遊目的地是否Google Transit的覆蓋範圍,再計劃行程。
回望同樣以公共交通四通八達自居的香港,現時雖然有中原地圖網頁加入公共運輸資訊,九巴亦提供古蹟遊、郊野遊等特色巴士路線,但仍未有如Google Transit般方便易用的路程搜尋器。你有否試過因為找不到合適的接駁車輛而「打的」了事?日積月累,虛耗的汽油和排碳量,絕對「小數怕長計」。未知香港的公共交通運輸公司何時才可推出如Google Transit一樣締造雙贏的有用工具?